首页
题库
网课
在线模考
搜标题
搜题干
搜选项
高级中学数学教学技能章节练习(2017.01.14)
问答题
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评价,要变侧重于对知识单纯的形式化背记为侧重于理解基础上的认识和记忆,评价学生能否利用概念来分析和说明问题。请举例说明这一点。
答案:
在评价学生对函数概念的学习时,可以从他能否举出是函数或不是函数的实例,能否正确判断所给出实例哪些是函数、哪些不是函数等行...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问答题
课堂小结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起到点睛之笔的重要作用。以下内容为某校老师的《对数的性质》的授课实录,请仔细阅读后为本节课设计一个课堂小结。对数的性质环节一:熟悉背景、引入课题环节二:尝试画图、形成感知(画对数函数图象及对数函数图象的特征)环节三:理性认识、发现性质(对数函数的图象、定义域、值域、单调性、过定点、取值范围)环节四:探究问题、变式训练环节五:课堂小结
答案:
1.议一议:
(1)怎样的函数称为对数函数?
(2)对数函数的图象形状与底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问答题
下面为某校老师教授“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片段:环节一:举例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环节二:等比数列概念的理解环节三:类比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环节四:学生自学例题并做练习环节五: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剩余5分钟)师:好了,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知识就到这里,接下来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请大家静静地回想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同时还存在哪些疑问?师:我们来分享一下大家的收获,请问有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谈谈你有什么收获?生甲:我这节课收获很大,首先我知道了什么样的数列是等比数列,其次懂得了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师:很好!这位同学收获确实很大啊!还有其他同学愿意分享自己的收获吗?生乙:我还学会了用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师:不错。还有吗?生丙:学习了这节课,我学会了数学的类比思想,类比等差数列的知识来学习等比数列的知识。师:很好!从这几位同学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你们都有认真总结过这节课的知识!最后,课后研究作业是“报纸折叠38次的故事”,希望大家能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理解一下这位数学家所说的话是否有他的道理?为什么?请你结合上述教学过程,分析一下这样的课堂小结有哪些优点或可改进的地方。
答案:
从这位老师能够留出5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课堂小结,足见对课堂小结的重视程度。从小结内容上看,一方面,这位老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问答题
阅读下面“函数的图象”一节的问题情境创设,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平均变化率一、问题情境演示实验。将热水通过虹吸管从锥形瓶中输入盛有少量冷水的烧杯,利用温度传感器探测烧杯中的水温,同时通过数据采集器在屏幕上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问题1:实验中有哪些变化?问题2:观察图象,曲线有哪些特点?问题3:选定两段曲线AB、BC,如何用数量来刻画曲线的陡峭的程度?二、学生活动与师生互动
答案:
本节课中的实验不仅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反而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掩盖了思维活动。因为面对变化的现象,想到用函数的图象来考...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问答题
以“弧度制概念”为例,请用直接导入法为其设计一个课堂导入。
答案:
以前我们研究角的度量时,规定周角的为1度的角,这种度量角的制度叫角度制。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种度量角的常用制度--弧度制。...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问答题
下面是“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一节的引入过程,请阅读材料,从新课标的角度对此进行简要评析。让学生看材料:材料1(幻灯):马王堆女尸千年不腐之谜:一九七二年,马王堆考古发现震惊世界,专家发掘西汉辛追遗尸时,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以活动,骨质比现在六十岁的正常人还好,是世界上发现的首例历史悠久的湿尸。大家知道,世界发现的不腐之尸都是在干燥的环境风干而成,譬如沙漠环境,这类干尸虽然肌肤未腐,但关节和一般人死后一样,是僵硬的,而马王堆辛追夫人却是在湿润的环境中保存二千多年,而且关节可以活动。人们最关注两个问题,第一:怎么鉴定尸体的年份?第二:是什么环境使尸体未腐?其中第一个问题与数学有关。在长沙马王堆“沉睡”近2200年的古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日前奇迹般地“复活”了。那么,考古学家是怎么计算出古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沉睡”近2200年?上面已经知道考古学家是通过提取尸体的残留物碳14的残留量p估算尸体出土的年代,不难发现:对每一个碳14的含量的取值,生物死亡年数t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从而t是p的函数;材料2(幻灯):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如果要求这种细胞经过多少次分裂,大约可以得到细胞1万个,10万个……,不难发现:分裂次数y就是要得到的细胞个数x的函数。
答案:
新课标强调“考虑到多数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为了有助于他们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不妨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实际问...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问答题
请以人教版中的“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为课题写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
答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指数函数的教学在《大纲》中共分两课时完成。...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问答题
阅读以下“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教学过程设计,回答问题。问题:(1)填写教学过程中的设计意图。(2)分析本次教学的重难点。(3)请根据此教学过程写一个教学反思。
答案:
(1)
①复习旧知识,为引出新问题做铺垫;
②从实际背景出发,直观感知直线和平面平行的位置关系,培养...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问答题
针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有两位老师分别设计了以下两个教学片段。请你分析哪一个教学情境更好。(一)师:一条河的两岸可以看成平行的直线,某人在岸边要驾驶船到对岸,请问,他应该选择在哪个位置到对岸,才能以最短的路径实现目的?生:随便那个位置都可以,因为岸的一边上任意点到对岸的距离都相等。师:为什么?生:感觉。师:这种感觉很好,但我们应该给予证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二)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面上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当两直线相交时,我们采用角来刻画它们的“相交程度”。那么,如果两直线平行时,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刻画呢?(师平行地拿两支笔进行远近移动)生:距离。师:什么意思?生:你刚才在比划,给我们一个感觉,两平行直线有远和近的区别。师:好,那么怎样刻画两直线的距离呢?生甲:作任意一条直线与两直线都垂直,被它们所截得的线段长度都相等,这个长度我们就定义为两平行线的距离。师:很好!但要说明怎么作任意直线与两直线都垂直,还有别的什么方法?生乙:其实,两平行直线上的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可以定义为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师:很好!为了研究两平行直线的距离,我们可以选择甲和乙的办法,大家看,该选择哪个办法?生丙:选择甲,因为点到点的距离最原始。生丁:选择乙,因为点到直线的距离也是通过点到点的距离来刻画的,如果能够得到点到直线的距离,可以少走弯路。师:两位同学的构思都有道理,那么,我们就合二为一。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
答案:
第二个教学情境的创设更好。第一位教师的创设存在优点也存在缺陷。优点是他联系现实背景设计教学,非常实在,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问答题
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函数奇偶性及课后交流时的实录。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函数的奇偶性,它是非常重要的函数的性质,在高考中经常被考查,我先给出函数奇偶性的定义。(教师边板书,边讲解定义)师:从定义可以得到判断奇偶性的方法和步骤……下面我们讲例题。(以上的分析讲解不到6分钟,教师接着讲了三种类型的问题:判断、证明函数的奇偶性以及简单应用。接着就是学生的练习,教师的点评。在例题讲解、练习与分析的过程申,学生也积极地参与交流、踊跃发言)课后评课时,上课的老师自信地说,自己十分重视学生的活动,例题讲解清楚,问题分析到位,过程书写规范,充分保障练习,学生在考试时定能考出好成绩。当听课老师提出教学中对函数奇偶性概念建立过程没有很好地展开时,执教教师说:概念就是规定,让学生记住是主要的,没有什么好讲的,有时讲与不讲效果差不多,这样也是为了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解题。上述观点也得到了不少教师的赞同。
答案:
第一,上述教学片段提出了一个关于有效教学的重要问题:既然有效教学把“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作为...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