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对下列课例进行点评分析。 民间音乐素材在创作中的运用 一、教学目标 1.对比、聆听、演唱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音乐作品,了解作曲家是如何运用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 2.乐于体验与发现音乐作品中借鉴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与改编的不同手法,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民间音乐进行简单的创作或改编,愿意进行民间的采风活动。 二、教学重点 1.体验与发现音乐作品中运用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不同手法。 2.引导学生以广东民歌《月光光》为素材进行即兴改编与创作。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苗族飞歌视频。问:这是哪个少数民族歌曲?导入欣赏小提琴曲。 1.欣赏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 (1)聆听《苗岭的早晨》音乐片段,引导学生听辨:主奏乐器是什么?音乐具有什么样的地方风格? (2)简介乐曲及作曲家陈钢。 (3)带领学生复听视谱并哼唱音乐开始的引子部分,感受、分析音乐的特点。 第一部分实际上是一个较长的描绘性的引子,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节奏自由的旋律,把人们引入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晨景春色之中。 (4)欣赏引入:这是一首描写苗寨的作品,作者运用了什么素材来创作?欣赏一首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提示:山歌在我国各地有不同叫法),对比《苗岭的早晨》引子部分,两个作品之间有何相似的地方?主题旋律基本一致,音调高尤,节奏自由,主干音都是“do、mi、sol”。 (5)设问:大家对苗族“飞歌”了解吗?它有什么特点?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飞歌”高尤嘹亮,唱时声震山谷,有强烈的感染力。演唱时演唱者可以尽情拖腔,拖音的长短,凭歌和人一口气的长短而定。在喜庆的节日里,一般都要唱飞歌。《苗岭的早晨》就是以苗家飞歌的特性音调为基础而创作的。 (6)引出课题:民间音乐素材在创作中的运用。 (7)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什么是民间音乐素材? 师生讨论:民间音乐素材就是指流传于民间的音乐,例如民歌。 2.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1)播放《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片段:大家一定听过这首著名的交响曲,这首闻名于世的著名乐曲其实也是取材于民间素材创作的。 (2)播放越剧《梁祝》片段,设问:从演唱的方言辨别,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剧种? (3)师生讨论:这是越剧,民间音乐还应包括地方戏曲。 (4)思考:以作品《苗岭的早晨》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例,说说为什么作曲家要运用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它有什么现实意义? 小结:根据作品的需要引用和借鉴民间音乐素材,会使作品更贴近生活。 (5)板书两位著名音乐家的话。 音乐是人民创作的,作曲家不过是加工改编而已。(格林卡) 几千年来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的民间音乐历来都是作曲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赵季平) (6)引导学生回忆并列举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音乐作品。 (二)展开分析 1.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马思聪作曲) (1)引入:以民间音乐为素材进行创作,是音乐家普遍使用的一种创作手法。但这种运用并不等于在原民间素材中简单地加减几个音符,而是赋予素材以新的生命,塑造全新的音乐形象。下面我们继续来探讨:作曲家究竞用了什么手法来运用和改编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 (2)哼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提问:歌曲的情绪和调式是什么?(悲伤的,商调式) (3)播放《思乡曲》,并介绍:作曲家就是借用这种忧伤的曲调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绪。 (4)引导聆听:作品在吸取了民歌素材并进行改编后,主题音调是否有改变? (5)总结:这种手法叫“直接引用”,这是音乐创作的一个方法。 2.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 (1)引入:除了直接引用民间素材的创作手法外,作曲家还有什么改编的手法呢? (2)播放《好汉歌》,要求学生跟唱。 (3)问:歌曲中哪一句旋律印象最深刻? (4)带领学生视谱哼唱《好汉歌》旋律,找出特点。(旋律起伏大、节奏紧凑) (5)要求学生对比河南民歌《王大娘补缸》与《好汉歌》,找出歌曲之间有关联的地方,并在两谱例中圈出相似的旋律,探讨作曲家使用的改编手法是什么。(改变旋律,如加花、旋律的删减及改变节奏、拍子等) (6)进一步比较二者异同,探讨后者在原民歌基础上有什么样的发展?给人什么样的新感受? 同:两者有着相近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都是“一领众合”的对唱形式,在每句后面都有衬腔。异:《王大娘补缸》是一首欢快的歌舞曲,二拍子,旋律较平稳。《好汉歌》是四拍子,旋律起伏大(多用大跳),使音乐更具有豪迈的英雄气魄和火热的生活气息。 (7)教师总结:《王大娘补缸》是一首在劳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歌舞曲,《好汉歌》也正是因为运用了该民歌素材进行创作,使歌曲更通俗易懂,并在百姓中广泛地流传。 3.歌剧《白毛女》唱段 (1)引入:学唱山西民歌《捡麦根》。 (2)提示:是否发现歌曲旋律特别熟悉?这首欢快的民歌曾经作为歌剧《白毛女》的创作素材,经过改编成为歌剧中的某些著名唱段,能听出来是哪首歌曲吗? (3)播放《红头绳》和《十里风雪》唱段,注意思考音乐的情绪变化是怎样的,作曲家运用了哪些改编的手法进行创作。(根据音乐形象的需要,改变原民歌旋律、节奏、拍子与速度) (4)师介绍:这种改编的手法在歌剧《白毛女》中曾被作曲家多次运用,《白毛女》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剧,艺术形式与表演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就是因为音乐创作扎根在民族音乐的沃土中。 4.马勒《第一交响乐》第三乐章《猎人的送葬行列》 (1)引入:接下来我们再来回忆一首同样以民歌为素材创作的交响曲,看看它所用的改编手法又是什么? (2)播放音乐。 (3)探讨作曲家使用的改编手法及作品产生的情绪变化。 将儿歌《两只老虎》的大调改为小调,营造出一种暗淡、伤感并充满滑稽的气氛。 (4)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其实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音乐作品有很多,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介绍,课后老师将罗列出其他典型的作品供大家进一步分析。现在请大家归纳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根据作品的需要来采用民间素材,作曲家常用的改编手法有哪些? ①直接引用民间音乐素材音调,再发展。 ②改变民间音乐素材各音乐要素(如旋律、节奏、节拍、速度、调式等),创作出全新的音乐形象。 (三)反馈 1听辨练习:聆听琵琶独奏曲《弈族舞曲》片段,思考其被改编成了哪首流行曲?使用的改编手法是什么?(《九百九十九朵玫瑰》) 2.创作:以广东民歌《月光光》为素材即兴改编、创作一段音乐。 提示:尝试改变音乐的情绪、体裁与风格,或将音乐进一步发展等。 (四)课后拓展 1.布置采风:民间音乐历来都是作曲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发现和运用,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广东特色的音乐、民歌和地方戏曲,希望大家回去进行很好的收集和整理,采集一些优秀的民间音乐,从中吸取创作营养,并尝试进行改编、创作。 2.提供课后欣赏的参考曲目,为今后的创作学习提供更多的灵感和更广的思路。 参考曲目: 《乌苏里船歌》——赫哲族民歌《狩猎的哥哥回来了》 《南海渔歌》——南海渔歌《哩哩美调》 《渔家姑娘在海边》、管弦乐曲《织网》——南海渔歌《阿哩罗调》 《洪湖水浪打浪》——湖北民歌《月望郎》 《走进新时代》——民歌《小白杨》 钢琴曲《卖杂货》——广东民歌《卖杂货》 交响幻想曲《卡玛琳斯卡亚》——两首俄罗斯民歌 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第五章《客家之歌》一一客家山歌《唔怕山高水远》

答案: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创作模块是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园地。尝试音乐创作是激发高中学生想象力、培养创造力...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面鉴赏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介绍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介绍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介绍“人民音乐家”洗星海。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朗诵及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情感内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 赏析《黄水谣》《保卫黄河》等作品。 三、教学难点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使之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教学方法 听一段、唱几句、议一阵,启发。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 2.幻灯片播放黄河景色图片。 (二)自主学习 1.请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冼星海。 2.由一位同学介绍冼星海。 3.播放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视频资料。 (三)分析《黄河大合唱》。 1.介绍作品,了解作品全貌及本课知识点。 2.播放《黄水谣》,学生欣赏。 3.提问:《黄水谣》演唱形式?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情绪如何? 4.自由诵读,酝酿感情,朗诵歌曲前的朗诵词,请学生自告奋勇上台朗诵。 5.教师小结《黄水谣》的情感思想、曲式结构。 师:刚才同学们欣赏了《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黄水谣》,现在我们来欣赏《保卫黄河》。 6.欣赏《保卫黄河》。 (1)欣赏《保卫黄河》的视频。 (2)提问它的演唱形式?合唱曲的情绪? (3)学生跟唱《保卫黄河》。 (4)请学生谈谈欣赏《黄河大合唱》的感受。 (四)《黄河大合唱》的总结 (五)课堂小结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与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答案: 不足之处:(1)表述音乐教学目标的首要一点就是目标要明确、具体、简洁,指向性与达成性清晰。音乐课三维目标的顺序应该为:情...
问答题

对下列课例进行点评分析。 生命之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与人生的关系,理解摇篮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的风格特点,拓宽音东文化视野。 2.通过对人生不同阶段音乐的欣赏,感悟生命的美好,懂得“珍惜青春,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音乐与生命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人从生到死、由喜到悲、从盛到衰等人生的体验都能用音乐的方式来表现,它告诉人们:生命可以消失,但是音乐会永远留存在这个世界上。正因如此,世界上留下了使我们享受不尽的生命之歌。(播放课件《生命之歌》) (二)设疑 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岁?(约78岁) 2.根据年龄的不断变化,可以将人生划分为几个阶段?(幼儿时期、童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 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年龄划分出自己现在所处的人生阶段。(青年时期) 师:下面就让我们伴随着音乐重新走进我们的人生旅程,去回味那些已经被时间冲刷得模糊的温馨记忆,去共同探究那些还未曾经历的激动时刻…… (三)新授课 1.摇篮曲——母亲的歌 师:摇篮曲是人生第一个阶段的音乐,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与期望,曲调亲切温暖,音乐要素上运用较弱的力度、缓慢的速度、平稳的旋律、有规律的节奏、柔美的音色,表现了孩子在母亲的摇篮中平静安祥入睡的情景。母爱是人世间最感人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这段美好时光。下面就让我们聆听一组动人的摇篮曲片段,请谈谈你对这几个作品的感受。 (1)《当孩子降生的时候》——流行音乐 师生交流:这是一首流行风格的摇篮曲,很清新的感觉。由男生演唱的摇篮曲更别有一番风味。 (2)《摇篮曲》——古典音乐(小提琴和大提琴协奏) 师生交流:这是由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协奏。两种乐器像一对母子在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温馨和谐,感人至深。 (3)《槟榔树下摇网床》——广东民歌 师生交流:歌曲清新、柔美。感觉歌曲和曲调很有中国沿海地区的特点。 (4)《摇篮曲》——东北民歌: 师生交流:音调柔和、亲切,很真实,是我们的生活中很熟悉的一段音乐。音乐生动地展示了一幅真实生动的母亲哄孩子的画面。 (5)分组讨论:摇篮曲有什么特点? 曲调:亲切温暖;力度:较弱;速度:缓慢的;旋律:平稳的;节奏:有规律的;音色:柔美的。 (6)评选我最喜爱的《摇篮曲》 师:每个母亲都有自己心中的歌,各种不同的摇篮曲为我们展开一幅爱的图画。我们刚刚欣赏的这四部音乐中,你最喜爱的是哪一首?选择人数最多的音乐可以被配上一组相衬的画面,然后再次完整地欣赏。 (生举手选择) 师:每个母亲都有自己爱孩子的方式,我们应该记住童年的美好时光。下面让我们共同回顾我们曾经的幸福时光 (播放音乐,点击课件,浏览图片) 2.婚礼进行曲——辉煌的人生 师:婚礼进行曲是人生中又一个重要阶段的音乐。它表现出婚礼中神圣、庄严、美好的气氛。它标志着一个新的辉煌阶段的开始,它赋予人生新的意义和使命,从此人生更加成熟,情感更加半富。音乐要素中速度适于行进,力度适中,节奏规整,旋律简单,音色辉煌。作为学生虽然还不能经历这个阶段,但是可以从音乐中理解它的意义。 师:下面就让我们聆听一组婚礼音乐的片段,请谈谈这几个婚礼音乐有什么不同。 (1)婚礼场面——舞剧《鱼美人》选曲 师生交流:欢快的音乐节奏和快速流动的旋律非常美妙,让我们感受到了婚礼的热烈场面。这首舞剧《鱼美人》的选曲,描绘了鱼美人与猎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一幅海底世界中热闹的婚礼场面。 (2)婚礼进行曲——歌剧《皇家婚礼》选曲师生交流:有非常辉煌、气派的感觉。 (3)接新娘——吹奏乐 师生交流:喜庆、热闹,典型的中国婚礼音乐。欢快的节奏让人联想到抬花轿的节奏。 (4)婚礼进行曲——舒伯特作曲(最普及的) 师生交流:很早就听过这段音乐,很多电视电影中都用它作为婚礼进行曲,这个版本也是最为普及的婚礼进行曲。 (5)分组讨论:婚礼进行曲有什么特点? 曲调:亲切温暖;力度:适中;速度:适于行进;旋律:简单;节奏:整齐规整;音色:绚丽辉煌。 (6)评选我最喜爱的《婚礼进行曲》 师:婚礼是人生中最神圣的一个仪式,我们刚刚欣赏的这四部音乐中,你最喜爱的是哪一首?选择人数最多的音乐可以被配上一组相衬的画面再次完整地欣赏。 (生举手选择,播放音乐,点击课件,浏览图片) 3.葬礼进行曲——人生的告别 师:葬礼进行曲是人生的最后的告别音乐,是对人生的挽留,是音乐对人生的最后陪伴和尊重,是对生命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奏响的序曲,它表现了亲人对死者的回忆、神圣的祝愿和无声的叹息,在音乐要素中运用沉重的力度、缓慢的速度、低沉的旋律、行进的节奏、暗淡的音色,把葬礼庄严、肃穆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葬礼肯定是悲伤的,可是葬礼音乐可不都是悲伤的,在它忧伤的旋律中还隐藏着一些其他的东西,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欣赏一组葬礼音乐的片段,请谈谈你对这几个作品的感受。 (1)葬礼进行曲——肖邦作曲 师生交流:非常沉重、压抑,感觉很痛苦。加重的低音旋律营造出一种沉痛的音乐氛围,令人有窒息感。 (2)葬礼进行曲——贝多芬作曲 师生交流:不像肖邦的版本那么沉重,感觉更像是与死者在进行心灵的对话。 (3)猎人的送葬行列——马勒《第一交响乐》第三乐章 师生交流:中间有《两只老虎》的曲调,虽然有一点忧伤,但有时又有点欢快。因为它讲述了一个猎人死去了,树林中的一群小动物给他送葬的故事。其中兔子和狐狸用脚爪擦拭它们装出的眼泪,因为它们并不是真的悲伤,所以音乐也就有一些诙谐的曲风了。 (4)葬礼音乐——电影插曲 师生交流:感觉不是很压抑,有一点忧伤,还有一点回忆的感觉。这段音乐并没有沉浸在痛苦之中,音乐十分坚定、明朗。 (5)分组讨论:葬礼进行曲有什么特点? 曲调:忧伤;力度:沉重;速度:缓慢;旋律:低沉;节奏:具有行进特点;音色:暗淡。 (6)评选我最喜爱的《葬礼进行曲》 师:死亡在东方人的印象中通常是可怕的、危险的、阴森的,然而在西方的部分国家中对死亡却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刚刚欣赏的这四部音乐中,你最喜爱的是哪一首?选择人数最多的音乐可以被配上一组相衬的画面,然后再次完整地欣赏。 (生举手选择,播放音乐,点击课件,浏览图片) (四)本课小结 1.总结摇篮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的特点。(播放课件) 2.音乐与生命的关系 师:从诞生的那一刻起,音乐就陪伴着人生每一段丰富的经历。轻柔亲切的摇篮曲倾诉着母亲全部的爱与希望;庄严隆重的婚礼进行曲见证着人生最激动的时刻;沉重肃穆的葬礼进行曲陪伴人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经历了春夏秋冬,跨过了千山万水,生命的感悟,随着岁月的磨砺结成精美的宝石,酿成醇香的美酒,那些美好的记忆仿佛就在昨天……让我们珍爱生命,珍爱青春,用我们精彩的人生去谱写我们的生命之歌! (五)作业 请根据自己所处的年龄阶段,为自己寻找一首“青春之歌”。 1.体裁:可以是圆舞曲、小夜曲、叙事曲、回旋曲、交响乐等。 2.内容:可以是一个故事、一段情感、一种感受、一个经历、一种思考。 3.要求:先用文字进行描写,再用音乐要素加以说明,最后根据以上条件到音乐中去寻找。

答案: 本课设计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教材的处理精细、得当。首先,教师将教学内容中四种不同风格的、带有对比性的音乐材料压缩,不...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