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对下列课例进行点评分析。 生命之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与人生的关系,理解摇篮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的风格特点,拓宽音东文化视野。 2.通过对人生不同阶段音乐的欣赏,感悟生命的美好,懂得“珍惜青春,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音乐与生命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人从生到死、由喜到悲、从盛到衰等人生的体验都能用音乐的方式来表现,它告诉人们:生命可以消失,但是音乐会永远留存在这个世界上。正因如此,世界上留下了使我们享受不尽的生命之歌。(播放课件《生命之歌》) (二)设疑 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岁?(约78岁) 2.根据年龄的不断变化,可以将人生划分为几个阶段?(幼儿时期、童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 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年龄划分出自己现在所处的人生阶段。(青年时期) 师:下面就让我们伴随着音乐重新走进我们的人生旅程,去回味那些已经被时间冲刷得模糊的温馨记忆,去共同探究那些还未曾经历的激动时刻…… (三)新授课 1.摇篮曲——母亲的歌 师:摇篮曲是人生第一个阶段的音乐,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与期望,曲调亲切温暖,音乐要素上运用较弱的力度、缓慢的速度、平稳的旋律、有规律的节奏、柔美的音色,表现了孩子在母亲的摇篮中平静安祥入睡的情景。母爱是人世间最感人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这段美好时光。下面就让我们聆听一组动人的摇篮曲片段,请谈谈你对这几个作品的感受。 (1)《当孩子降生的时候》——流行音乐 师生交流:这是一首流行风格的摇篮曲,很清新的感觉。由男生演唱的摇篮曲更别有一番风味。 (2)《摇篮曲》——古典音乐(小提琴和大提琴协奏) 师生交流:这是由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协奏。两种乐器像一对母子在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温馨和谐,感人至深。 (3)《槟榔树下摇网床》——广东民歌 师生交流:歌曲清新、柔美。感觉歌曲和曲调很有中国沿海地区的特点。 (4)《摇篮曲》——东北民歌: 师生交流:音调柔和、亲切,很真实,是我们的生活中很熟悉的一段音乐。音乐生动地展示了一幅真实生动的母亲哄孩子的画面。 (5)分组讨论:摇篮曲有什么特点? 曲调:亲切温暖;力度:较弱;速度:缓慢的;旋律:平稳的;节奏:有规律的;音色:柔美的。 (6)评选我最喜爱的《摇篮曲》 师:每个母亲都有自己心中的歌,各种不同的摇篮曲为我们展开一幅爱的图画。我们刚刚欣赏的这四部音乐中,你最喜爱的是哪一首?选择人数最多的音乐可以被配上一组相衬的画面,然后再次完整地欣赏。 (生举手选择) 师:每个母亲都有自己爱孩子的方式,我们应该记住童年的美好时光。下面让我们共同回顾我们曾经的幸福时光 (播放音乐,点击课件,浏览图片) 2.婚礼进行曲——辉煌的人生 师:婚礼进行曲是人生中又一个重要阶段的音乐。它表现出婚礼中神圣、庄严、美好的气氛。它标志着一个新的辉煌阶段的开始,它赋予人生新的意义和使命,从此人生更加成熟,情感更加半富。音乐要素中速度适于行进,力度适中,节奏规整,旋律简单,音色辉煌。作为学生虽然还不能经历这个阶段,但是可以从音乐中理解它的意义。 师:下面就让我们聆听一组婚礼音乐的片段,请谈谈这几个婚礼音乐有什么不同。 (1)婚礼场面——舞剧《鱼美人》选曲 师生交流:欢快的音乐节奏和快速流动的旋律非常美妙,让我们感受到了婚礼的热烈场面。这首舞剧《鱼美人》的选曲,描绘了鱼美人与猎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一幅海底世界中热闹的婚礼场面。 (2)婚礼进行曲——歌剧《皇家婚礼》选曲师生交流:有非常辉煌、气派的感觉。 (3)接新娘——吹奏乐 师生交流:喜庆、热闹,典型的中国婚礼音乐。欢快的节奏让人联想到抬花轿的节奏。 (4)婚礼进行曲——舒伯特作曲(最普及的) 师生交流:很早就听过这段音乐,很多电视电影中都用它作为婚礼进行曲,这个版本也是最为普及的婚礼进行曲。 (5)分组讨论:婚礼进行曲有什么特点? 曲调:亲切温暖;力度:适中;速度:适于行进;旋律:简单;节奏:整齐规整;音色:绚丽辉煌。 (6)评选我最喜爱的《婚礼进行曲》 师:婚礼是人生中最神圣的一个仪式,我们刚刚欣赏的这四部音乐中,你最喜爱的是哪一首?选择人数最多的音乐可以被配上一组相衬的画面再次完整地欣赏。 (生举手选择,播放音乐,点击课件,浏览图片) 3.葬礼进行曲——人生的告别 师:葬礼进行曲是人生的最后的告别音乐,是对人生的挽留,是音乐对人生的最后陪伴和尊重,是对生命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奏响的序曲,它表现了亲人对死者的回忆、神圣的祝愿和无声的叹息,在音乐要素中运用沉重的力度、缓慢的速度、低沉的旋律、行进的节奏、暗淡的音色,把葬礼庄严、肃穆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葬礼肯定是悲伤的,可是葬礼音乐可不都是悲伤的,在它忧伤的旋律中还隐藏着一些其他的东西,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欣赏一组葬礼音乐的片段,请谈谈你对这几个作品的感受。 (1)葬礼进行曲——肖邦作曲 师生交流:非常沉重、压抑,感觉很痛苦。加重的低音旋律营造出一种沉痛的音乐氛围,令人有窒息感。 (2)葬礼进行曲——贝多芬作曲 师生交流:不像肖邦的版本那么沉重,感觉更像是与死者在进行心灵的对话。 (3)猎人的送葬行列——马勒《第一交响乐》第三乐章 师生交流:中间有《两只老虎》的曲调,虽然有一点忧伤,但有时又有点欢快。因为它讲述了一个猎人死去了,树林中的一群小动物给他送葬的故事。其中兔子和狐狸用脚爪擦拭它们装出的眼泪,因为它们并不是真的悲伤,所以音乐也就有一些诙谐的曲风了。 (4)葬礼音乐——电影插曲 师生交流:感觉不是很压抑,有一点忧伤,还有一点回忆的感觉。这段音乐并没有沉浸在痛苦之中,音乐十分坚定、明朗。 (5)分组讨论:葬礼进行曲有什么特点? 曲调:忧伤;力度:沉重;速度:缓慢;旋律:低沉;节奏:具有行进特点;音色:暗淡。 (6)评选我最喜爱的《葬礼进行曲》 师:死亡在东方人的印象中通常是可怕的、危险的、阴森的,然而在西方的部分国家中对死亡却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刚刚欣赏的这四部音乐中,你最喜爱的是哪一首?选择人数最多的音乐可以被配上一组相衬的画面,然后再次完整地欣赏。 (生举手选择,播放音乐,点击课件,浏览图片) (四)本课小结 1.总结摇篮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的特点。(播放课件) 2.音乐与生命的关系 师:从诞生的那一刻起,音乐就陪伴着人生每一段丰富的经历。轻柔亲切的摇篮曲倾诉着母亲全部的爱与希望;庄严隆重的婚礼进行曲见证着人生最激动的时刻;沉重肃穆的葬礼进行曲陪伴人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经历了春夏秋冬,跨过了千山万水,生命的感悟,随着岁月的磨砺结成精美的宝石,酿成醇香的美酒,那些美好的记忆仿佛就在昨天……让我们珍爱生命,珍爱青春,用我们精彩的人生去谱写我们的生命之歌! (五)作业 请根据自己所处的年龄阶段,为自己寻找一首“青春之歌”。 1.体裁:可以是圆舞曲、小夜曲、叙事曲、回旋曲、交响乐等。 2.内容:可以是一个故事、一段情感、一种感受、一个经历、一种思考。 3.要求:先用文字进行描写,再用音乐要素加以说明,最后根据以上条件到音乐中去寻找。

答案: 本课设计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教材的处理精细、得当。首先,教师将教学内容中四种不同风格的、带有对比性的音乐材料压缩,不...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对下列课例进行点评分析。要求:对以下教学设计进行客观评价。 京剧入门 一、教学目标 1.能对京剧艺术感兴趣,喜欢聆听和观看,愿意探索与京剧艺术有关的文化知识并参与各种创造性实践活动。 2.了解京剧的一般常识,能够判断行当及唱腔。 3.能够随着录像学唱《唱脸谱》,体验京剧戏歌的演唱韵味。 二、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的行当及声腔,激发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 判断京剧的声腔。 四、教具 多媒体展示台、打击乐器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浑身是胆雄赳赳》。 (二)检查作业 学生谈对京剧的了解:行当、唱腔、京剧的起源等。 (三)新课 1.京剧的行当 先由学生谈了解的京剧行当都有哪些,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大屏幕展示行当人物。生(男性人物):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 欣赏《空城计》中诸葛亮唱段,感受京剧的演唱方法及演唱风格。 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总结:老生用真声演唱,声音挺拔、苍劲,念白时用韵白;小生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风格宏亮中带刚劲,念白时用韵白。 大屏幕展示行当人物。旦(女性人物):青衣、花旦、武旦、老旦等。 学生根据图片判断“旦”行当中,青衣、花旦、武旦、老旦等人物。旦行当中,青衣、花旦均用假声演唱,声音圆润、柔婉、妩媚。青衣用韵白,花旦用京白。 大屏幕展示行当人物。净(威重、粗犷、豪爽、奸诈等特殊性格的男性人物):正净、副净、武净等。 欣赏《包龙图打坐开封府》,感受京剧的演唱风格。 师生交流:正净用真声演唱,风格宽厚、雄浑,念白时用韵白。 大屏幕展示行当人物。丑(反派或诙谐、滑稽人物):文丑、武丑、彩旦等。 师生交流:丑重念白,多用京白,少用韵白,有时也用方言。 2.京剧的主要声腔 西皮:曲调高亢、激越、明快、流畅,在胡琴上的定弦是la、mi弦。 二黄:曲调平和、稳重、深沉、抒情,在胡琴上的定弦是sol、re弦。 学生活动:欣赏京剧唱段,判断行当。 欣赏《贵妃醉酒》中杨玉环唱段、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沙奶奶唱段、《穆桂英挂帅》选段《我不挂帅谁挂帅》、京剧《西厢记》中张生唱段。 3.京剧的念白 京剧的念白有京白、韵白。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学一学京剧中的京白与韵白。 4.京剧中的板式 京剧中的板式指节拍和节奏形式。强拍被称作“板”;弱拍或次强拍称作“眼一板一眼为二拍子;一板三眼为四拍子;有板无眼为一拍子;无板无眼为自由节奏。 学生活动: 欣赏并演唱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判断行当和唱腔。 听赏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智斗》,判断三个角色的行当和唱腔。引导学生尝试分角色表演《智斗》。 5.随录像学唱戏歌《唱脸谱》,引导学生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 (四)小结与课后作业 敲一敲“慢长锤”,尝试着走一走台步。

答案: 作为中国人,应该了解、熟悉自己民族文化的瑰宝京剧。但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却对其所知甚少,故应大力宣传普及京剧知识...
问答题

对下列课例进行点评分析。 《月光》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德彪西钢琴作品《月光》,初步感受印象派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 2.通过对印象派文学、美术作品的了解,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加深对印象派音乐的理解,对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的关系有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一首世界名曲,要求在倾听的同时,用手中的纸笔画出自己的联想感受。播放《月光》课件,不告诉学生曲名,请几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听后印象及联想感受。音乐结束,请学生讲解自己所画图谱、图画。 提问:这首乐曲的基本情绪是怎样的?使你产生什么联想感受? 请大家为乐曲命名,由此引出课题——《月光》。 出示课件:《月光》 (二)新课 提问:你们知道这首乐曲是谁写的吗? (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 1.印象主义音乐源于法国绘画中的印象主义流派。它表达作曲家直接感受的事物印象,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渲染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对20世纪音乐有着重大的影响。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德彪西这位印象派大师的生平及作品。 2.播放课件:德彪西生平简介。 3.播放课件:《月光》简介。 师:对作者和作品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我们再来听一听《月光》,我们的感受和体验会更进一步。 4.再次播放《月光》。(随着音乐稍作讲解) 师:幽静的旋律描绘出在柔和的光影之下朦胧诗意的月夜景色,流水般的琶音好似银色的月光,瀑布般倾泻在广博、黑暗的大地上,旋律更加流畅、舒展,最后以上行琶音引入主题再现,缥缈的乐声、朦胧的意境,令人难以忘怀。 除了印象派音乐,还有哪些艺术作品也属于印象派? 同学们,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而伦,被人们奉为诗坛泰斗。诗歌创作中,象征主义的风格跟绘画、音乐中的印象派的风格很接近,魏而伦的诗明显带有印象派的特征,因此也有人把魏而伦称为印象派诗人,现在,我们来欣赏他的著名诗作《月光》,德彪西的《月光》就是根据此诗创作的,请同学们朗诵一遍。 5.出示课件:魏而伦的诗《月光》。 全体学生朗诵。 请大家欣赏两幅印象派的画。 6.播放课件:《日出印象》。 师:这幅画是19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代表作,也是印象派由此得名的一幅作品。画的是晨雾笼罩下的港湾日出时的情景。雾气中的港湾,朦朦胧胧,早晨的太阳在雾中射出它的万丈光芒,水面上的一切都显得虚无缥缈,色彩斑驳,除了那隐隐约约的太阳、小船,水面的一切都仅仅是一块块色点而无法辨认模样,我们的眼睛被水气和阳光闪耀得几乎要眯缝起来了。 7.播放课件:《向日葵》。 师:这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凡·高的名作之一。19世纪末期,法国出现了后印象主义流派,他们接受印象派的用色方法又加以革新,不满足于印象派对自然客观描绘,而更强调主观感受的艺术再创造。为了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可以改变描绘印象的形体和色彩,不表现光,而注重色彩的对比关系。黄色是凡·高心爱的色彩,可以看做是他内心情感的一种象征。 野地里的向日葵插在陶土做的花瓶里,相得益彰,艳黄而淳厚的色彩恰到好处地再现了向日葵的自然风貌,那扭动的、舞蹈一般的花瓣正是天才的凡·高向我们表示那光一般的炽热的感情。凡·高笔下的向日葵已完全跳离出植物的属性,而活脱脱是对人与人生的感受。这幅画在他生前无人问津,在他去世一百年后竞以惊人数字创下世界名画拍卖的世界最高价。 我们欣赏了两遍印象派音乐《月光》和两幅印象派的画,请大家思考印象派的音乐与美术作品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后概括回答:富有诗意的、朦朦胧胧的美,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表达作者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追求一种感官的美) 下面我们来深入分析、感受《月光》。 8.播放课件:《月光》曲式结构图。 A段:旋律幽静,描绘月夜的诗情画意。在对主题作了变化重复之后,乐曲在接连不断的和弦连续进行的背景下,上声部的旋律开始有了轻轻地波动。 B段:速度稍稍加快,气息悠长的旋律更为流畅、舒展,左手流水般的琶音好似银色的月亮瀑布般倾泻在广博的大地上,使人浮想联翻,心潮澎湃。 A段:再现段落又回到安谧得溶溶月色中,徐徐清风拂面而来,树影摇曳,星光点点。美丽的景色,朦胧的意境和缥缈的乐声使人陶醉。 9.课件谱例:主题A(哼唱2〜3遍)。 10.出示课件:尾声谱例。 最后以上行琶音引入主题再现,德彪西在这首曲子中所运用的在琶音背景之下逐渐简缩主题,并一点点消失的终止方法,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乐曲朦胧、缥缈的意境。意大利著名评论家加蒂对德彪西的《月光》有一段文字优美、寓意贴切的评价,请同学们朗读一遍。 11.播放课件:加蒂评论。 学生朗读,配以尾声音乐。 师:同学们,以月光为描写对象的音乐作品可谓屡见不鲜,但像德彪西这位印象派大师如此精致、细腻、缥缈如梦的《月光》却不可多得。请同学们为《月光》配上相应的诗句,可以是现有的,最好是自己创作的。请大家准备一下,可以几个一起朗诵,也可以一个人朗诵。 同一个作品可以有多种演奏形式,现在我们边欣赏国际著名乐队用钢琴演奏的《月光》,边配上相应的诗句。 12.播放CD,完整欣赏《月光》,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朗诵。 (有唐诗、宋词,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创作的,教师对学生的点滴创造才能充分肯定,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三)学生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初步感受了印象派音乐作品的风格,通过对印象派文学、美术作品的了解,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和知识面,也加深了对印象派音乐的理解。在《月光》音乐声中,学生走出教室。

答案: 《月光》一课的设计理念是依据音乐课程标准的精神,力求进入双向交流的创造性审美层次。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多感官...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