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库
网课
在线模考
搜标题
搜题干
搜选项
初级中学化学初级中学化学(综合练习)章节练习(2019.05.05)
问答题
某老师在一次阶段测试中,设计了如下题目考查学生。【试题】将1%的氨水与9%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所得的氨水的浓度为()5%。(填大于,小于或者等于)其中有61.1%的学生按如下思路解题并填入答案为“大于”。所得氨水浓度,又因为ρ1<ρ2,故所得氨水的浓度大于5%。试根据上述解题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该题的正确解题过程。(2)试分析造成学生解题错误的可能的原因。
答案:
(1)所得氨水浓度,因为氨水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小,ρ
2
>ρ
1
...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问答题
小刘是一名新教师,在他入职的第一天,校长就跟他讲:现在国家和学校都在鼓励培养研究型的教师,当老师不仅要搞好教学,还要有研究的意识……结合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进行化学教学研究的主要环节有哪些?(2)列举至少三种进行化学教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答案:
(1)选题与设计阶段(选择主题、查阅文献、提出假设、制订方案),实施阶段(收集资料、形成科学事实、分析事实或原有理论、形...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问答题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化学教材的编写应突出这一特点。既可从实际问题中引出化学学习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展开学习,还可以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化学教材中的先行组织者可以通过哪些具体的形式呈现?它们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问答题
阅读下列三段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关"燃烧和灭火"的材料。材料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材料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目录(略)。材料3:某教师设计的"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材料。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说到燃烧你会立刻联想到什么?(答:火)那么火给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放映录像)师:同学们,看了这一段录像你有什么样的感想?请发表你的看法。(学生发表看法,注意鼓励学生)师:既然燃烧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就来好好探究一下有关燃烧与灭火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利用燃烧产生的火为我们人类服务。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很多燃烧的场面,你发现通常的燃烧一般有什么特点?生:发光、放热等。师:燃烧一般是可燃物跟什么物质的反应?生:氧气。师:对,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怎么样才能让燃烧顺利地进行?燃烧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不妨先从下面的问题入手:1.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吗?给出一些物质,选择可以燃烧的:木条、蜡烛、小煤块、小石子、纸张、酒精、玻璃、棉布。2.能燃烧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燃烧吗?……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2)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3)针对本节课设计10分钟测试题。(4)对本节课进行学习评价设计。
答案:
(1)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了解易燃物和易燃物的安全知识。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问答题
阅读下列三段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材料。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内容标准: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材料二人教版化学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金属材料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九单元溶液第十单元酸和碱第十一单元盐化肥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材料三某教师设计的“金属材料”教学片段。[引入]我们已学习了碳、氢、氧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它们都是非金属元素;今天我们要研究另一类元素——金属元素。我们已经知道了元素中文名称的造字规律,在元素周期表中又用不同的颜色做了分区,在已经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金属元素就占了五分之四(展示元素周期表)。[提问]那么你们知道的、见过的金属元素有哪些呢?请完成下表。对学生完成的练习进行投影展示、评价。[交流]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材料,列举身边的金属材料。[投影]展示图片: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马踏飞燕、铁狮子等)。[提问]回忆物理性质指的是物质哪些方面的性质。[回答]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提问]金属有哪些物理性质呢?[实验探究]学生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材料,尽可能多地探究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介绍实验探究方法。[小结]金属的物理性质。[投影]教材上的表格——一些金属的物理性质数据。[讨论]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讨论问题。(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5)为什么现在高压电线用铝丝而不用铜丝了?[提问]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金属,它的一些性质如下:熔点为2500℃,密度为3g/cm,强度与钢相似,导电性良好,导热性良好,抗腐蚀性优异。这种金属的表面有一层氧化物保护层,试设想这种金属的可能用途。[评价]对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鼓励。[提问]在我们的人体中有一个“金属之最”,你们知道吗?你知道地壳中的“金属之最”吗?你还知道哪些“金属之最”?[课后作业](1)铝与铁相比,具有哪些优良的性质?(2)分别举出铁、铜、金的几种用途,这些用途各利用了它们的什么性质?(3)请同学们课外调查我们生活中的金属是否都是属于化学意义上的金属(单质)?(4)从金属材料的利用历史来看,先是青铜器时代,后是铁器时代,而铝的利用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这是什么原因呢?(5)上网查阅有关金属材料发展前景的资料。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2)对本节课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3)请对本课“金属材料——合金”内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答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问答题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讲授"空气"的教学片段。[直接引入]与同学们一起深呼吸,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空气。[问题1]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生活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设计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并交流。[问题2]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得出结论]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CO和水蒸气。[问题3]设计实验粗略测定空气中O的体积分数。前后的四个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小组,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学生讨论,一起探讨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适时给予引导、点拨,激励性评价。估计学生会认同"利用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体积分数",准备实验用品,让学生演示。提供出错机会,让实验说话,引导分析原因。[设计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并交流,得出较好的方案并自己动手做。[发现与探究]实验结果是氧气约占空气的20%,与科学家的结论相差甚远。为什么呢?[重新设计实验]学生猜想、分析推理,归纳出选择可燃物的原则,完善实验方案。[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上实验。[讲述]简介空气发展史。最后交流总结并布置作业。问题:(1)该教师采用哪种形式来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并如何创设学习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设计了科学探究活动来加强实验教学?
答案:
(1)该老师采用传统的秧田式和小组合作式教学组织形式。该老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问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能积极参与化学实验;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能在实验操作中将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材料二人教版初中《化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部分教材内容。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的。运用除味觉以外的所有感官,尽可能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烧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你可以按下面提示的步骤进行实验观察,也可以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硬度,闻一闻气味等。用小刀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入水底,并判断石蜡的密度与水的相比是小还是大。(2)点燃蜡烛仔细观察燃着的蜡烛。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亮?哪层最暗?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如图1-10),约1s后取出,根据火柴梗在火焰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推测火焰哪一部分的温度最高,哪一部分的温度最低。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如图1-11),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3)熄灭蜡烛观察蜡烛熄灭时有什么现象发生。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如图1-12),蜡烛能否重新燃烧?将你填写的表格与同学进行交流,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更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与同学交流实验的体会。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刚接触到化学这门新课程,对化学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要求:(1)谈谈“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一实验的教学价值。(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一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
答案: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是九年级新课程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也是学生正式接触化学实验的第一...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部分内容内容标准: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活动与探究建议:①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②实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③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④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人呼出的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异。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课题2氧气课题3制取氧气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第九单元溶液第十单元酸和碱第十一单元盐化肥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材料三某版本化学教科书“制取氧气”所呈现的部分内容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实验2-5】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1)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如图2-14)。(2)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受热分解出氧气,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材料四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什么教学理念。(2)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制取氧气”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参考答案【答案
答案:
(1)教材中,通过探究实验使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理念得以体现:
①体现了探究性,探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些类...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
单项选择题
清晨起床后,妈妈总是打开紧闭的窗户说:"换换新鲜的空气"。真的,深吸几口气,爽快极了!昏沉的脑袋清醒了许多,这是为什么。以上是某教师在讲解"空气"第1课时的导入环节,这一环节反映出()的课程理念。
A.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B.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C.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D.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问答题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全面体现科学素养的三维目标,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使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更强的指向性"。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中学化学三维教学目标是什么?(2)以"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为例,说明怎样设置单元教学目标,才能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
答案:
(1)中学化学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2)<...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