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自来水污染 B.空气污染 C.接触传播 D.物表污染 E.器械污染
A.高效消毒剂 B.中效消毒剂 C.低效消毒剂 D.一个是高效消毒剂、一个是中效消毒剂 E.一个是中效消毒剂,一个是低效消毒剂
A.监测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 B.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磷酸盐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 C.采样后及时送检,2小时内检测 D.送检液用旋涡器充分震荡,采用平板倾注法对其进行活菌计数 E.送检液用旋涡器充分震荡,分别接种至血平板、中国兰平板和SS平板,均匀涂布,35℃培养48小时,观察有无致病菌生长
A.100~250mg/L,作用10~30min B.400mg/L,作用20min C.400~700mg/L,作用10~30min D.500~800mg/L,作用10~30min E.1000mg/L,作用10min
A.无菌,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B.细菌菌落总数≤10cfu/ml,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C.细菌菌落总数≤20cfu/ml,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D.细菌菌落总数≤100cfu/ml,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E.细菌菌落总数≤200cfu/ml,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A.150mg/m B.250mg/m C.380mg/m D.680mg/m E.980mg/m
A.判定其不能通过 B.增做消毒剂的最高使用浓度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C.增做消毒剂的最低使用浓度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D.增做消毒剂的最高使用浓度5倍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E.重复进行二次消毒剂原形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A.粉剂应于阴凉处避光、防潮、密封保存 B.存在大量有机物时,应提高使用浓度或延长作用时间 C.对金属器械消毒,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擦干后使用 D.对织物有腐蚀和漂白作用,不应做有色织物的消毒 E.水剂应于阴凉处避光、密闭保存;所需溶液应现配现用
A.3%~7.5%,60~120min B.8.0%~9.5%,5~30min C.8.0%~9.5%,30~60min D.10%~25%,5~30min E.10%~25%,30~60min
A.应标注产品主要原料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 B.含植物成分的抗(抑)菌剂,还应标注主要植物拉丁文名称 C.对指示菌的杀灭率大于等于90%的,可标注“有杀菌作用” D.对指示菌的抑菌率达到50%或抑菌环直径大于7mm的,可标注“有抑菌作用”;抑菌率大于等于90%的,可标注“有较强抑菌作用” E.用于阴部黏膜的抗(抑)菌产品应当标注“可用于性生活中对性病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