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智慧树知到《大学语文(咸阳职业技术学院)》2024章节测试答案-2

答案: 第二章单元测试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应用文的特点()

A、材料真实

B、有矩可循

C、有法可依

D、创新思维

正确答案:创新思维

2、赞美他人一定要从事实出发,一定要具体,赞美的具体化是指()

A、挖掘别人注意不到的优点进行夸奖

B、夸赞对方用词要准确

C、和自己比较突出别人

D、真诚自然地赞美

正确答案:挖掘别人注意不到的优点进行夸奖

3、我们要根据交谈的场合、交谈的对象,选择适当的话题,比如严肃场合不开玩笑,喜庆场合不谈死亡,工作中不谈家长里短。()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4、在说服过程中,“塑造并传递价值”是指根据你的观念或建议重新塑造对对方带来的好处和价值,并有效传递给对方。()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5、关于朗诵技巧——停顿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B、强调停顿往往由朗诵者要突出的语意或感情而定,前提是准确把握朗诵的感情基调。

C、语法停顿与标点符号有关,一般来说,顿号的停顿时间最短。

D、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在朗诵中我们主要看语法停顿。

正确答案: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在朗诵中我们主要看语法停顿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 问答题

    智慧树知到《大学语文(咸阳职业技术学院)》2024章节测试答案-1

    答案:第一章单元测试

    1、《秋水》中能体现“学无止境”这个学习态度的人物是()。

    A、北海若

    B、孔子

    C、河伯

    D、伯夷和叔齐

    正确答案:北海若

    2、《谏逐客书》的论证结构是()

    A、分—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总—分

    正确答案:总—分—总

    3、1格物致知即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本章四篇文章均是作者探究不同领域的成果,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为()

    A、秋在古代也是肃杀的象征,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终止。《秋声赋》中作者的心情因为屡次遭贬而郁闷,他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超脱,体味生命的珍贵。

    B、孔子被匡人误围,一时解释不清,情况险恶,便以天不丧斯文的道理安慰随行的弟子们。这段话既表现了孔子对生死的淡定与豁达,也体现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C、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西方社会充满了对中国的偏见,辜鸿铭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中国人的精神和文化,在当时的西方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认识。

    D、《宇宙的未来》作者霍金在文中说:“科学预言并不比巫师或宗教预言家的预言更可靠,但预言宇宙的未来,还是可能的。”这段话说明霍金对宇宙未来的预测也把持不定。

    正确答案:《宇宙的未来》作者霍金在文中说:“科学预言并不比巫师或宗教预言家的预言更可靠,但预言宇宙的未来,还是可能的。”这段话说明霍金对宇宙未来的预测也把持不定。

    4、儒家的“大同”理想社会,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对美好社会制度的向往和追求。今天,它的现实价值不包括()

    A、传播大同思想有利于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了解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

    B、有利于市场经济和谐发展

    C、中华各民族文化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前提下,相互认同、和谐共处价值基础。

    D、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正确答案:有利于市场经济和谐发展

    5、冯谖主动去薛地收债,是为了()。

    A、替孟尝君收买民心

    B、为孟尝君巩固相位

    C、替孟尝君收取钱财

    D、借机扩大孟尝君的势力

    正确答案:替孟尝君收买民心

    6、《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词中,辛弃疾具体写了伤春美人的内心情感变化,表述正确的一项的是()

    A、惜春——留春——怨春——觅春

    B、惜春——怨春

    C、惜春——留春——怨春

    D、惜春——留春——觅春

    正确答案:惜春——留春——怨春

    7、《祭十二郎文》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8、下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辛夷坞》一诗的作者是孟浩然

    B、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C、毛泽东主席在《浪淘沙北戴河》的下阙中表达了一种强烈的豪迈之情

    D、《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创作于柳宗元被贬时期

    正确答案:《辛夷坞》一诗的作者是孟浩
  • 问答题

    智慧树知到《大学语文(西北大学)》2024章节测试答案-3

    答案: 第三章测试

    1、李白“谪仙人”的称号出自()

    A、《本事诗》

    B、《唐才子传》

    C、《唐诗纪事》

    D、《蜀道难》

    正确答案:A

    2、李白初到长安由于谁的赏识而声名鹊起()

    A、张说

    B、张九龄

    C、贺知章

    D、杜甫杜甫

    正确答案:C

    3、《蜀道难》属于何种诗歌体裁()

    A、律诗

    B、乐府诗

    C、绝句

    D、骚体诗

    正确答案:B

    4、将《蜀道难》评价为“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的是()

    A、贺知章

    B、殷璠

    C、唐玄宗

    D、白居易

    正确答案:B

    5、《蜀道难》是什么体裁

    A、乐府

    B、绝句

    C、律诗

    正确答案:
  • 问答题

    智慧树知到《大学语文(西北大学)》2024章节测试答案-2

    答案: 第二章测试

    1、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并发展了“楚辞”这一新的诗歌样式的是()

    A、宋玉

    B、屈原

    C、唐勒

    D、贾谊

    正确答案:B

    2、《哀郢》选自()

    A、《楚辞·九章》

    B、《楚辞·九歌》

    C、《楚辞·天问》

    D、《古诗源》

    正确答案:A

    3、楚辞体在形式上最明显的特征是()

    A、讲究格律

    B、注重对偶

    C、好用“兮”字

    D、以四言为主

    正确答案:C

    4、屈原生活的时代是()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汉

    D、东汉

    正确答案:B

    5、下列不属于屈原作品的是()

    A、橘颂

    B、天问

    C、九思

    D、离骚

    正确答案:
  • 问答题

    智慧树知到《大学语文(西北大学)》2024章节测试答案-1

    答案:第一章测试

    1、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A、《易经》

    B、《诗经》

    C、《楚辞》

    D、《乐府诗集》

    正确答案:B

    2、《蒹葭》选自《诗经》中的哪一国风()

    A、秦风

    B、郑风

    C、豳风

    D、齐风

    正确答案:A

    3、下列诗句中出自《蒹葭》的是()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B、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C、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D、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正确答案:D

    4、《诗经》中的国风共包括多少()

    A、60篇

    B、140篇

    C、160篇

    D、305篇

    正确答案:C

    5、根据音乐的不同,我们把《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
  • 问答题

    智慧树知到《大学语文(陕西广播电视大学)》2024章节测试答案-3

    答案: 第三章测试

    1.、在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讲学风气的是()?A

    A.孔子

    B.荀子

    C.老子

    D.孟子

    2.、《论语》是一部()著作?B

    A.国别体

    B.语录体

    C.记事体

    D.编年体

    3.、《论语》共有()篇?B

    A.22

    B.20

    C.18

    D.30

    4.、以下哪部著作没有在“四书”之内?()C

    A.《论语》

    B.《孟子》

    C.《老子》

    D.《中庸》

    5.、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A

    A.少陵野老

    B.靖节先生

    C.六一居士

    D.竹汀居士

    6、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把他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A

    A.对

    B.错

    7、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礼乐。A

    A.错

    B.对

    8、孟子反对暴政虐民、兼并战争,主张施仁政、行王道。B

    A.错

    B.对

    9、《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善用比喻排偶,富于感情色彩。A

    A.对

    B.错

    10、《寡人之于国也》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战争统一天下的问题。A

    A.错

    B.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