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学生理解本段文字表达的重点时,进行了如下解释: 学生甲:一般开头是文章的重点,所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是这段文字表达的重点。 同学乙:对,一般开头是重点,但是这句话的重点应该是“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因为“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中“也不必”后的内容才是重点。 同学丙:不对,文段的第一句话是为了引出“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句话。所以,这才是文章的重点。 同学丁:不对,老师说过,一段的中心句或者在首句,或者在尾句,所以丙肯定不对,而首句也不是重点,所以肯定是末句“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针对上述回答,教师的处理正确的一项是()

A. 同学们看书应该仔细、灵活,再好好读读这段话。
B. 甲、乙、丁应该向丙同学学习,丙同学找的很正确。
C. 丙同学说得很对,本段的重点就是“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句话。
D. 丙同学找对了本段的重点。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为什么这句话才是这段的中心句,而不是首尾句,好吗?
在线练习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项选择题

以下是《生命生命》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认真阅读后,完成下面的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一、情境导入 师:(A)“嘘──”别作声,跟我做:闭上双眼,伸出右手,放到左胸。 师(大概静默三十秒):你听到了什么? 生:心跳!(感觉到了生命) 师:那么,请用一句话说说你对“生命”的感悟。 生:生命很短暂,我们应加倍珍惜。生命很脆弱,应当精心呵护。 生:生命中会遇到很多不幸,但不能放弃,要勇敢地活下去。…… 二、整体感知 师:是啊,人的生命来之不易,不同的人对生命有不同的感悟。有一位台湾著名残疾作家杏林子,还专门借来听诊器,她听到了什么?她是怎样理解生命的?(B)请快速阅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勾画:课文讲了哪几件事?(生边读边画) 生:课文讲了三件事。 生: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苗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 三、研读赏析 师:看来同学们找得很准。那么哪一件事更让你感动?你又因什么而感动呢? 生(纷纷举手):小瓜苗在砖缝中茁壮成长的事更让我感动。 生:小瓜苗强大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生:小瓜苗不屈地茁壮成长引起了我对生命的思考。 …… 师:可我不明白,既然“没有阳光,没有泥土”,那小瓜苗何以“茁壮成长、昂然挺立”? 生:因为它很坚强,它有很强的生命力。…… 师:没有任何物质保障,光靠精神行吗? 生:不行,要靠香瓜子本身的营养物质。 师:(C)为他鼓掌。他真的很聪明,小瓜苗正是靠自身的养分才可以“冒”出来,但为什么只活了几天?这里为什么用“冒”,不用“长”?(分大组讨论这两个问题)生查词典、讨论、读课文。 师:“我”觉得小瓜苗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它仍有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感动着“我”? 生:擎天憾地的力量。 师:注意“擎”的写法,请解释这个词。(生读注释) 师:怎样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先请大家认真体会文中“冲破”一词的含义(学生读文中相关语句)。 生:“冲破”给人一种速度快的感觉。 生:不顾一切的感觉…… 师:现在我想请大家一起大声地喊两次“冲啊”。 生(齐喊后恍然大悟):这就是一种“擎天撼地”的力量。 师:真棒!小瓜苗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凭借着巨大的生命力茁壮成长、昂然挺立,这难道不是一种擎天憾地的力量吗?由此“我”想到了什么? 生:“我”应克服病魔的折磨,顽强的斗争下去。 生:“我”要向小瓜苗学习,直到生命的终结!…… 师:(D)让我们再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悟生命的力量。(师生齐读) 对以上教学片段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真情实境的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把学生带入对生命的感悟之中。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或者说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唤起他们的体验。有了体验,学生就有了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基础
B. 在预习课文的时候,不适合让学生快读,而要让学生细读、精读,边读边勾画,找出问题的答案,从细节把握文本的内容。在课堂结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快读,以便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
C.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有收益有成效,教师的组织、指导不可缺少。教师善于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品味语言。尤其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冒”进行品析
D. 对一篇文章,通过具体的研读,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会有更好的品味,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师生同读,可以让教师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学生,可以使教师、学生、文本更好地融为一体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