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以下是《生命生命》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认真阅读后,完成下面的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一、情境导入 师:(A)“嘘──”别作声,跟我做:闭上双眼,伸出右手,放到左胸。 师(大概静默三十秒):你听到了什么? 生:心跳!(感觉到了生命) 师:那么,请用一句话说说你对“生命”的感悟。 生:生命很短暂,我们应加倍珍惜。生命很脆弱,应当精心呵护。 生:生命中会遇到很多不幸,但不能放弃,要勇敢地活下去。…… 二、整体感知 师:是啊,人的生命来之不易,不同的人对生命有不同的感悟。有一位台湾著名残疾作家杏林子,还专门借来听诊器,她听到了什么?她是怎样理解生命的?(B)请快速阅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勾画:课文讲了哪几件事?(生边读边画) 生:课文讲了三件事。 生: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苗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 三、研读赏析 师:看来同学们找得很准。那么哪一件事更让你感动?你又因什么而感动呢? 生(纷纷举手):小瓜苗在砖缝中茁壮成长的事更让我感动。 生:小瓜苗强大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生:小瓜苗不屈地茁壮成长引起了我对生命的思考。 …… 师:可我不明白,既然“没有阳光,没有泥土”,那小瓜苗何以“茁壮成长、昂然挺立”? 生:因为它很坚强,它有很强的生命力。…… 师:没有任何物质保障,光靠精神行吗? 生:不行,要靠香瓜子本身的营养物质。 师:(C)为他鼓掌。他真的很聪明,小瓜苗正是靠自身的养分才可以“冒”出来,但为什么只活了几天?这里为什么用“冒”,不用“长”?(分大组讨论这两个问题)生查词典、讨论、读课文。 师:“我”觉得小瓜苗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它仍有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感动着“我”? 生:擎天憾地的力量。 师:注意“擎”的写法,请解释这个词。(生读注释) 师:怎样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先请大家认真体会文中“冲破”一词的含义(学生读文中相关语句)。 生:“冲破”给人一种速度快的感觉。 生:不顾一切的感觉…… 师:现在我想请大家一起大声地喊两次“冲啊”。 生(齐喊后恍然大悟):这就是一种“擎天撼地”的力量。 师:真棒!小瓜苗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凭借着巨大的生命力茁壮成长、昂然挺立,这难道不是一种擎天憾地的力量吗?由此“我”想到了什么? 生:“我”应克服病魔的折磨,顽强的斗争下去。 生:“我”要向小瓜苗学习,直到生命的终结!…… 师:(D)让我们再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悟生命的力量。(师生齐读) 对以上教学片段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真情实境的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把学生带入对生命的感悟之中。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或者说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唤起他们的体验。有了体验,学生就有了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基础
B. 在预习课文的时候,不适合让学生快读,而要让学生细读、精读,边读边勾画,找出问题的答案,从细节把握文本的内容。在课堂结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快读,以便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
C.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有收益有成效,教师的组织、指导不可缺少。教师善于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品味语言。尤其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冒”进行品析
D. 对一篇文章,通过具体的研读,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会有更好的品味,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师生同读,可以让教师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学生,可以使教师、学生、文本更好地融为一体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一、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课文导语 本课学习的五首诗,有陶渊明饮酒东篱的悠然遐思,有李白困居长安的慷慨悲吟,有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有岑参送别友人的边塞放歌,有龚自珍辞官还乡的浩荡离愁,无不情真意切,耐人寻味。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来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经验加深理解。 课后练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首诗的异同。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1.回答上述材料中的课后练习题。 2.根据上述材料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指出教学重难点,并说明设计依据。 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

答案: 一、1.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无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据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写景与叙事融为...
问答题

二、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 朱自清《背影》原文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单元导语 上一单元涉及的非正义战争中残杀无辜的暴行,使我们在震惊与悲痛之余,发出这样的呼唤:再也不能让人类之间的残杀延续下去了,应该让世界充满爱。这个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熟读这些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课文导语 人们大都歌颂母爱,这篇文章却写父爱;歌颂父爱,一般是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这篇散文却写父亲的背影,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美的语言;写爱的文章往往淋漓尽致的描写,这篇课文的语言却很朴素。那么,这篇课文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带着这个问题,认真阅读课文。 研讨与练习 1.熟读课文,把四次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仔细品味,回答父亲在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中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 2.课文结尾写父亲离去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3.有人说,本文失之感伤,“一个20多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与大家讨论一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1.回答研讨与练习中的第2题。 2.根据上述材料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答案: 二、1.运用了动作描写。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且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反映了父亲瘦弱的身材,...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