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十九、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 叶圣陶《苏州园林》原文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中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注释: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略有删节。拙政园,苏州古典园林之一,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8—1521),画家文征明曾参与设计。叶圣陶(1987—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课文导语 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的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的美的奥秘之门。 单元导语 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使我们接触到多种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二、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b]标本[/b]。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b]艺术[/b]而不仅是[b]技术[/b]。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b]隔而不隔,界而未界[/b],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三、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以及《中国石拱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说说其作用。 四、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1.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1.回答上述材料中的“课后练习”第二题。 2.请为本篇课文教学设计一则板书,指出板书类型,并说明板书设计的原则。 3.请指明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并提出解决办法。

答案: 十九、1.第1题:“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第2题:“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二十、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选自《全唐文》卷608。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韵。 课文导语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手法,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陋室铭》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了解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后练习 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1.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2.请为本篇课文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3.请为学生设计一份课堂检测试卷。

答案: 二十、1.以水为类比,引出陋室,以山不高水不深衬托“陋”,以“仙”“龙”衬托“徳”,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不...
问答题

二十一、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 余光中《乡愁》原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注释:选自《余光中诗选》(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余光中,台湾诗人。 课文导语 乡愁是王维登高的茱萸,是李白床前的月光,是琦君童年的一杯春酒。乡愁是一种美丽的故乡情结。不论你漂泊何处,也不论你身在何方,故乡始终魂牵梦萦在你心灵最深处。那么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又是怎样的呢? 单元导语 爱国思乡之情,人所共有。这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感动了无数读者。吟诵并欣赏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学习新诗,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乡情感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乡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炼的诗歌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乡愁》一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二、下面这首诗,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特点上各有什么不同。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1.回答上述材料中的“课后练习”第二题。 2.请为本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并说明依据。 3.请为本诗歌设计一节探究课,探究主题为:合作探究,品味乡愁。

答案: 二十一、1.(1)从内容上讲:余光中的《乡愁》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小时候,母子分离;长大后,夫妻分居;后来,与母亲死...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