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近年来接连不断发生的扬沙、扬尘和沙尘暴,使人们对尘埃极其关注起来。在大自然的各个角落以及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无处不有微细颗粒,它们依附在器物上,或是飘浮在空气中。尽管人的眼睛无法看到,但它们的作用和威力却令人惊叹。
充斥在人类生存空间里的尘埃,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四种:一种是来自土壤、沙子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颗粒状物质,经过空气流动而挥散。另一种是火山爆发时产生的大量火山灰。最为典型的要属1883年世界闻名的喀拉喀托火山的爆发。喷出的火山灰有18万立方公里,高度达到50000米。这些尘埃,在此后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还在四散飘落。第三种是太空中的宇宙尘埃。这种尘埃的直径只有一万分之一厘米,以烟雾状成片出现。仅一片每小时10万公里速度绕太阳旋转的尘埃云,每年就会给地球带来3万吨尘埃。再有一种就是来自人体自身体表皮肤死亡的鳞状物,四处飞扬,其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尘埃无处不有,虽然它们的个体很小,但汇聚起来威力却不小。据记载,北美大陆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一次尘暴中,狂风将美国平原的泥土大量向东吹去,有难以估计的牲畜被尘埃窒息而死。尽管如此,尘埃的积极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悬浮在大气中的尘埃粒子,能够将太阳光中的较短光柱拦截,使其进行有规则的发散,这样,才会使天空呈现蔚蓝。在太阳升起和降落时,由于阳光穿过较低层空间,空气中的尘埃密度大,并伴有水汽,可以吸收和反射阳光中的黄色和红色部分,因此,这时看到的太阳呈现橙色、红色和黄色。气象学家指出,在降雨时,每一个雨滴都必须有一颗尘埃参与,以它作为核心,水汽在其周围凝结,形成云、雾,再由云层形成雨点。若是纯净的空气中没有尘埃的存在,水分子无所依附,就不能形成雨滴降落。此外,阳光在射向地球的时候,因受到尘埃的吸收和反射,能使地球上的生物得到适量的光照,以满足生长发育所需要。
现代科学发现,有的尘埃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爆炸,这种现象被称作“尘炸”。物质发生爆炸,是一种剧烈的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的速度与反应物质的颗粒大小有关。物质分散的越细,颗粒越小,它的表面积就越大。与具有固定面积的物质相比,接触空气、吸附氧分子多,氧化和放热的过程都很快,反应性能就更活跃。当其中的某一质点被火点燃,就会发生连锁反应,产生爆炸。据测定,在每立方米空气悬浮的微粒中,含有9.7克面粉或9克砂褚、8克干奶粉、40克铝粉,在遇到火星、电弧等诱因时,就会在瞬间燃烧,形成猛烈的爆炸。此外,易姆尘埃的浓度越大、颗粒越细,它所产生的爆炸力就会越强。当粉尘的颗粒直径小于0.1毫米的时候,爆炸危险性足以抵得上可燃性气体。反之,粉尘浓度越小,颗粒越粗,它的爆炸力就越小。当粉尘含量低于大气含氧量一半时,就不会引起爆炸。物质形成“尘炸”,还和诱因、速度等因素有关。产生“尘炸”的诱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摩擦冲击以及电器设备或静电产生的火花。由这种诱因引起的爆炸,要占三分之一以上。1977年12月22日,美国威斯威科市发生的粮仓爆炸事故,就是由于提升塔的皮带运输机在运转中,因为摩擦生热而引起粮食粉尘起火发生爆炸。十几公里以外的居民都明显地感觉到爆炸时巨大冲击波引起的振动,死亡36人,重伤9人,经济损失达1亿美元,为同类事故中最大的一次。
由于“尘炸”的发生可以遍及所有存在粉尘的工厂和矿山,而且一旦发生,就要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在现代工业生产和工业设计中,如何防止“尘炸”发生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
随着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人们发现尘埃已经成为一种危及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污染物。流行病学家对尘埃进入人体后的机理进行研究后指出,人们在呼吸时,每次大约要吸入50万个浮游微粒。这些微粒进入人的身体后,可以一直进入肺部深处,并作为经常性刺激物留在那里,它会导致发生炎症,产生黏液,使人呼吸困难,甚至导致死亡的发生。除此之外,浮游微粒还可以向肺部传送化学污染物,而且在传送过程中,可以加速一种叫做游离基的有害物质的产生,从而进一步加剧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程度。进入人体内的浮游微粒尘埃,主要来源于工业废弃物、汽车尾气及建筑、装饰材料中的化学成分。资料表明,在我们生活环境内排放的浮游微粒70%来自人为因素。另据调查,哮喘病、肺炎、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病率,都与浮游微粒的增减有关。一个城市的浮游微粒浓度每立方米上升10微克,当地的死亡率就会增加一个百分点。
正因为浮游微粒对人类的危及程度日益严重,许多国家都在积极采取严格执行限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标准、加强工业废气的回收管理等措施来加以治理,并初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总体效果来看并不能令人满意,还有待于不断努力,继续探索,来尽快解决这一关系人类生存的重要课题。
根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辨析题:对下面的句子作出正误判断,并进行简单解析。
空气中的尘埃密度变化使太阳颜色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