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下面七年级音乐课《渴望春天》这一课例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 【课题名称】《渴望春天》 一、教学目标 1.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 2.能够从以“春”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中感受、体验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 3.通过演唱、欣赏、自制打击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感受音乐。 二、教学重点 歌曲的演唱。 三、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弱起起唱。 四、教学过程 教师演唱歌曲《田野的春天》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自然地走近春天,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在不经意间领略到春天的诗意、暖意和别样境界。(课前创设适当的艺术环境,突出音乐艺术美的氛围,为音乐课创造一种闲适、松弛的心情。)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唱歌曲《田野的春天》。 师:同学们好,刚才我为大家演唱了一首我非常喜欢的歌曲《田野的春天》,因为从这首歌中,我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再随着美妙的歌声去寻找春天的踪影! 课件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师:春天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来谈谈对春天的印象! 生:…… 师:同学们喜欢春天吗?你们想知道音乐大师又是怎样表达对春天的喜爱的吗? 请听我为大家演唱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创作的歌曲《渴望春天》。 (二)学唱《渴望春天》 1.教师范唱歌曲《渴望春天》。请学生仔细聆听,请同学们说一下你从这首歌中感受到什么? 2.教师简单介绍作品及作者(课件出示)。 (歌曲以少年儿童那纯真的稚气,活泼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孩子们渴望满目绿色、鲜花盛开、小鸟歌唱的春天到来时的心情。) 3.熟悉歌曲旋律:用“啦”代替歌词轻声演唱。 4.视唱曲谱: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弱起起唱及装饰音。 5.用钢琴伴奏,学生填词演唱。 6.用拍手和拍桌子打节奏为歌曲伴奏。 师:为了更好地渲染气氛,我们一起为这首歌设计打击乐器伴奏。 过渡:同学们今天表现得非常好,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渴望春天》这首歌曲。 (三)巩固练习 想一想: 1.歌曲是几拍子的?音乐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2.歌曲演唱的力度是什么样的?你认为歌曲应该用哪种力度表现最合适? 3.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才能恰当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4.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为什么?谈谈对整首作品的感受。 (四)拓展 在我们感受了春的美,音乐的美之后,大家有没有想跳舞的冲动?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创编表演动作) 五、教师小结 春是四季之首,它在人们的艺术创作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春是万物复苏、勃勃生机的代言词,希望同学们像春天那样充满活力!

答案: 本教学课例教学目标清晰,教学过程充实,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整个课堂设计教学。老师用自己的演唱来进行导入本...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通过对下面九年级音乐课《月之故乡》这一课例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 【课题名称】《月之故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月之故乡》,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深切的思乡之情。 2.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 3.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知道这是一首多段体的歌曲,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中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 二、教学重点 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 三、教学难点 旋律中5、6节与13、14小节的区别。 四、教学工具 音乐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钢琴。 五、教学过程: (一)常规发声,声音铺垫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二)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导语:在这美丽的金秋十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节音乐课的学习。提到“秋”,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和“秋”有关的节日,还记得是哪个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你们在这个节日里都与你的家人团聚了吗?有一位老人,59年没有在家乡过中秋节了,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就写了一首诗叫《月之故乡》,有作曲家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就变成了一首歌,现在,老师就为同学们来演唱这首歌曲,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诗人是如何思念他的家乡的。 教师演唱——《月之故乡》。 (三)学习歌曲,挖掘情感 1.出示歌曲《月之故乡》曲谱,请学生观察歌曲的结构。 2.学唱第一乐段曲谱。 3.出示第二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 (1)比较节奏; (2)比较旋律; (3)视唱前两段乐谱。 4.出示第三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 (1)比较旋律; (2)比较节奏; (3)视唱前三段乐谱。 5.出示第四段乐谱,与第一段做比较: (1)比较旋律:有所不同; (2)视唱第四段乐谱; (3)视唱整首乐谱; (4)提示注意每一乐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6.出示歌词,再次听范唱。 7.跟教师钢琴演唱歌词。 (四)理解歌曲,抒发情感 1.介绍词作者彭邦正 彭邦正(1919—2003年),20世纪闻名海峡两岸与大洋彼岸的诗人,也是一位心系故土的爱国游子。他以《诗玫瑰的花圈》代唱战歌、以《花叫》代唱建设、以《月之故乡》代唱祖国统一、以《梦•致花神之诗》代唱爱心……归乡的夙愿一直魂牵梦萦于其晚年。但由于健康状况,直到辞世,这位阔别故乡59年的海外华人诗坛巨匠,才终于实现了他毕生最大的夙愿——魂归故里,落叶归根。 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五)总结提高,升华情感 1.播放《乡愁》视频。 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答案: 本教学课例逻辑严谨,教学过程充实,是一个很好的课例。教学目标清晰,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整个课堂设计教学。...
问答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通过对下面七年级歌唱课《友谊地久天长》这一课例教学过程的分析,并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友谊地久天长》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歌唱《友谊地久天长》,表达优美、怀念的音乐情绪,激发珍爱友谊的情感。 2.能够用圆润的声音演唱《友谊地久天长》,基本做到声部均衡、和谐。 二、教学重难点 二声部合唱的训练。 三、教学过程 (一)聆听合唱《友谊地久天长》 教师提出问题:歌曲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和情感?它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学生聆听后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演唱时注意气息的控制,注意吐音的清晰及后两小节的连贯性。 (二)发声练习 要求:1.吸气要深,连贯地歌唱。节拍、节奏唱准确。 2.每个音发声位置要统一,注意声音连贯、圆润。 3.注意两个声部的协调性。二声部进入要整齐。 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做二声部的合唱练习。 (三)学唱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1.分声部学唱 要求:节拍、节奏、音准要准确,咬字、吐字清晰,保持练声时的状态。 教师钢琴伴奏,指导学生练习。 2.两声部合唱 要求:注意保持音准,声部间互相聆听。 教师钢琴伴奏,并随时给予指导和点评。 3.合唱处理 要求:轻声而有感情地歌唱,注意声音的位置及气息的控制,注意声部间的配合及声音的协调性。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4.师生点评和交流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表现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师生围绕力度、速度、音色、和声等要素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进一步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再次演唱 教师指挥,学生钢琴伴奏。 要求:学会看指挥及聆听钢琴伴奏,歌唱中进一步体验歌曲所表达的内容与感情。 (四)欣赏电影《魂断蓝桥》片段 启发学生对《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曲情感的把握。学生简要介绍电影《魂断蓝桥》的主要内容,教师给以必要的补充。 (五)对比欣赏三拍子、四拍子的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教师提示:两首歌曲在音乐表现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谈感受,教师与学生交流。 (六)课后作业 同学自由组合,学唱三拍子或四拍子的《友谊地久天长》,下节课交流。

答案: (1)优点:本教学课例逻辑严谨,教学过程充实。教学目标清晰,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来进行整个课堂设计教学。在新课教授环节能够发...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