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通过对下面八年级音乐课《唱脸谱》这一课例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 【课题名称】《唱脸谱》 教学目标: 1.通过戏歌《唱脸谱》的学习,了解京剧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产生对京剧的兴趣。 2.通过戏歌《唱脸谱》的学习,了解戏歌、脸谱、四击头、拖腔及京剧表演形式等知识;让学生感受倚音、休止符等音乐记号在戏曲音乐中的韵味。 3.通过《唱脸谱》的学习提高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脸谱知识,让学生感受体会京剧的韵味,对京剧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言:在众多的文艺晚会上,有很多非常精彩的节目。有这么一首歌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大家一起来看一下。 播放《我是中国人》片段,导入新问题:这是什么唱腔?(京剧) 旧知识回顾:京剧的起源。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发展到现在,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京歌! 新知识的传授:什么叫京歌? 京歌就是改良了的京剧,加上了流行音乐的元素。京歌比京剧更多了一些现代的东西,但是具备了京剧的韵味。《唱脸谱》就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作品。 二、新课《唱脸谱》的学习 教学流程: 1.聆听范唱《唱脸谱》 请大家边听边思考问题:歌曲唱的什么内容?(老师补充对歌曲唱词的分析。) 2.音乐小知识:脸谱(学生欣赏脸谱图片并说说脸谱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进行旧知识的回顾:京剧的行当。 3.歌曲的曲式分析:既然这首歌曲是京歌,那么肯定是有京剧部分,也有歌曲部分,各部分音乐有何特点?(全曲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旋律汲取了京剧音乐的素材,并采用了通俗音乐的创作手法,可谓雅俗共赏,别有风味。第二部分旋律完全使用了京剧音乐的西皮唱腔,从而与第一部分的音乐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4.歌曲的分段学习 第一乐段的学习: (1)4/4拍的强弱规律及划拍方法,弱起小节的准确演唱; (2)前倚音的模唱(老师范唱); (3)时值饱满的演唱长音、休止符的准确把握。(学生看谱、模唱,老师范唱、指挥;学生分组分唱、交替两乐句演唱、比赛;老师评价。) 第二乐段的学习: (1)插入唱腔小知识(西皮、二黄的唱腔特点:西皮的曲调比较激越活泼,如《四郎探母》等都是从头到尾唱西皮的戏。二黄的曲调则比较平稳、深沉。); (2)拖腔的重点练习(看指挥、划拍、找感觉,注意长音的时值唱满。); (3)歌曲的艺术处理(分组讨论):你认为用怎样的声音与演唱形式才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第一部分由女生演唱,声音流畅舒展,在娓娓道来中又富含激情。第二部分由男生演唱,声音明亮、刚强有力。) (4)分析歌曲情感。 三、教学拓展(音乐活动——京剧大舞台) 音乐活动:你能唱首京歌吗?你能唱段京剧吗?你会说句念白吗?你能做几个动作吗?让学生选其一即可,也可以作为比赛的加试题进行。 四、评价与总结 中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希望今后大家多去了解,多去学习,做一个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人。 学生总结学习本节课的感悟。(老师希望大家都喜欢京剧,并唤起无比的热情去热爱中国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着重引导:流行音乐也要以民间音乐、严肃音乐为基石,有了它们的融合才有音乐的艺术之美。)

答案: 本教学课例教学过程较紧密,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去设计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一步步地让学生们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以...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下面七年级音乐课《牧歌》这一课例教学过程的分析,并点评。 【课题名称】《牧歌》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唱《牧歌》。 2.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能听辨马头琴音色。 3.学会用竖笛吹奏《蒙古小夜曲》。 4.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二、教学过程 (一)唱歌 1.请学生从课本的谱例上找出描绘颜色的字词,提示学生讨论这些美好的视觉形象是如何通过音乐来展现的。 2.请学生从谱例上找出相近的旋律片段。(比如:第1、2小节与5、6小节,9、10小节在节奏上相同;最后4小节基本上是5—8小节的低五度变化形式。) 3.采用跟随录音(CD唱片)哼唱、教师范唱、随琴教唱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唱《牧歌》。 4.组织学生演唱。可以采用全班齐唱、小组唱、上下句接唱等方式进行。 5.跟随录音或钢琴伴奏放声高歌。 (二)欣赏 1.《牧歌》 (1)向学生介绍:《牧歌》已经被改编为多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大提琴独奏、小提琴独奏、无伴奏合唱等。下面我们听听由作曲家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2)播放录音。 (3)提出问题:无伴奏合唱《牧歌》与原民歌在表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4)根据学生回答,介绍无伴奏合唱的有关常识:无伴奏合唱曾经被认为是合唱的最高艺术形式之一。顾名思义,它没有伴奏乐器,但由人的不同音色,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同样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比如我们所听到的这首无伴奏合唱《牧歌》,在艺术价值、表现意境上与原民歌基本相同,但在表现的力度和表现幅度上较原民歌的单一声部要丰富。 (5)请学生结合教科书中的画面和对蒙古族民歌的介绍文字,谈谈欣赏这首作品时的感受。 2.《万马奔腾》 (1)向学生介绍: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因为琴头上雕有马头装饰,故称之为马头琴,马头琴的音色比较独特。马头琴的演奏也比较有特点,虽然它与二胡一样是两根弦,但演奏时琴弓像大提琴。 (2)播放录音。 (3)参看教科书上的两幅图,用语言描述你听这首乐曲的感受。 (三)音乐表现——吹竖笛 1.画出这首乐曲的拱形旋律线。 2.了解这首小曲的节奏特点。 3.自己练习5分钟,看谁先学会,看谁吹得好。 4.以不同方式抽查。 5.鼓励学生创作一条相关旋律或长音,与之形成对比。 6.尝试着练习两声部的重奏。

答案: 本教学课例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不明确,缺少教学重难点、小结与作业环节。教学目标应按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
问答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下面七年级音乐课《渴望春天》这一课例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 【课题名称】《渴望春天》 一、教学目标 1.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 2.能够从以“春”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中感受、体验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 3.通过演唱、欣赏、自制打击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感受音乐。 二、教学重点 歌曲的演唱。 三、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弱起起唱。 四、教学过程 教师演唱歌曲《田野的春天》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自然地走近春天,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在不经意间领略到春天的诗意、暖意和别样境界。(课前创设适当的艺术环境,突出音乐艺术美的氛围,为音乐课创造一种闲适、松弛的心情。)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唱歌曲《田野的春天》。 师:同学们好,刚才我为大家演唱了一首我非常喜欢的歌曲《田野的春天》,因为从这首歌中,我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再随着美妙的歌声去寻找春天的踪影! 课件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师:春天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来谈谈对春天的印象! 生:…… 师:同学们喜欢春天吗?你们想知道音乐大师又是怎样表达对春天的喜爱的吗? 请听我为大家演唱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创作的歌曲《渴望春天》。 (二)学唱《渴望春天》 1.教师范唱歌曲《渴望春天》。请学生仔细聆听,请同学们说一下你从这首歌中感受到什么? 2.教师简单介绍作品及作者(课件出示)。 (歌曲以少年儿童那纯真的稚气,活泼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孩子们渴望满目绿色、鲜花盛开、小鸟歌唱的春天到来时的心情。) 3.熟悉歌曲旋律:用“啦”代替歌词轻声演唱。 4.视唱曲谱: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弱起起唱及装饰音。 5.用钢琴伴奏,学生填词演唱。 6.用拍手和拍桌子打节奏为歌曲伴奏。 师:为了更好地渲染气氛,我们一起为这首歌设计打击乐器伴奏。 过渡:同学们今天表现得非常好,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渴望春天》这首歌曲。 (三)巩固练习 想一想: 1.歌曲是几拍子的?音乐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2.歌曲演唱的力度是什么样的?你认为歌曲应该用哪种力度表现最合适? 3.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才能恰当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4.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为什么?谈谈对整首作品的感受。 (四)拓展 在我们感受了春的美,音乐的美之后,大家有没有想跳舞的冲动?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创编表演动作) 五、教师小结 春是四季之首,它在人们的艺术创作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春是万物复苏、勃勃生机的代言词,希望同学们像春天那样充满活力!

答案: 本教学课例教学目标清晰,教学过程充实,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整个课堂设计教学。老师用自己的演唱来进行导入本...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