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X 纠错

参考答案:

人性论
1、孔子提倡:“性相近,习相远”,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差别。
2、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孔丘认为,人要发展,教育条件很重要,“烧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人应当钟声不断受教育,这样才是知识的站我和道德的修养不至于停顿,倒退,还认为认得生活或经营当受到重视,应争取积极因素的影响,派出小计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强调居住环境的选择,另一方面强调社交的选择。
3、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性相近,习相远,指的是中人的部分,中人是有条件接受教育,可以对他们谈高深的学问。 这也是孔子人性论的一个缺憾。
教育的作用
① 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社会作用) 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他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不一定直接去做官才算参与政治活动。
②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提高文化。他还把“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要素,甚至认为在不得已时,食、兵都可去,民信不可失。
③治理国家只靠政令、刑律,不如德治和礼教,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历史影响
(1)、积极意义
(1)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2)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
(4)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了条件。
(5)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撰《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6)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创新教学方法,强调学思行形结合。
(7)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8)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
(9)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
(10)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
(11)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
(12)要有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2)、消极意义
(1)过分太高教育的地位,夸大教育的作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在分析教育对个体发展作用时没有抛弃上智下愚的传统思想。
(2)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也并不是主张人人平等的接受教育,他依然认为下等民众不必受教育,或不能受同等教育,仍然坚持教育等级的观念。
(3)教育目的、内容和道德教育思想实际上是从维护统治阶级的立场出发的,本质上是为了造就不犯上作乱的顺民。
(4)教育与劳动相分离,教育内容轻视科技与生产,培养出来的结果,绝大多数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
(5)“学而优则仕”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读书开始就产生了严重的功名之心,造成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

简述六艺教育及其内容、特色和影响

参考答案: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有所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之上使它更为发展和充实。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

问答题

简述夏、商、西周官学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夏代是奴隶社会教育形成时期,商代时得到进一步发展,至西周则达到鼎盛阶段。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

问答题

简述学校萌芽的传说

参考答案:关于学校的传说,首先,氏族部落联盟时,凡宗教仪式和公众集会,必有音乐。音乐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显贵者重视音乐修养,他...

判断题

抗日根据地的中等学校不仅培养中学生,而且主要培养在职干部。

参考答案:

判断题

革命根据地师生广泛参与各种生产劳动和社会政治活动。

参考答案:

判断题

革命根据地各类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群众教育。

参考答案:

判断题

解放战争时期成立的东北军政大学,其前身是延安大学。

参考答案:

判断题

革命根据地教育居于首位的是学习文化知识。

参考答案:

判断题

革命根据地教育与后来的新中国教育和当时的苏联教育也有较多的区别。

参考答案:

判断题

“两面学校”是指同时学习敌伪的课本和抗日根据地的课本。

参考答案:
赞题库

赞题库-搜题找答案

(已有500万+用户使用)


  • 历年真题

  • 章节练习

  • 每日一练

  • 高频考题

  • 错题收藏

  • 在线模考

  • 提分密卷

  • 模拟试题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版权所有©考试资料网(ppkao.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