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下例句,说明“给”与“共(供)”二词在意义上有什么关系: (1)孟尝君使人给其使用,无使乏。 (2)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 (3)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 (4)外供甲兵而内给淫奢也。 (5)令百官府共(供)其财用。 (6)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完”、“备”之间的差别: (1)《孟子·滕文公下》:“牲杀、器皿、衣服不被,不敢以祭。” (2)《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3)《世说新语·言语》:“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4)《石壕吏》:“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5)《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耻”、“辱”之间的区别: (1)《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孟子•离娄上》:“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 (3)《荀子•非十二子》:“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4)《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5)《报任安书》:“行莫丑于辱先。” (6)《论语•公冶长》:“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7)《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见相如,必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