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X 纠错

参考答案:

①由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因而出发点和侧重也有所不同。
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的人物的亚当斯密代表着资产阶级,看到了生产的进步和财富的涌现,认为社会的发展主要意味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和推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因而把经济增长看作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
而早期的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工人阶级所遭受的巨大苦难,强烈要求改变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制度。他们把社会变革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把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观点。
②二者的对立还体现在发展的目的上
亚当·斯密认为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是追求经济增长、财富增加。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了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原因,认为劳动分工对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书中提出国民财富增长的两种方法:
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主要靠加强分工来实现。
二是增加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这主要靠增加资本的数量和改善资本的用途。他断言资产阶级对推动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强调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他认为,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私利,通过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的协调,可以达到社会员大限度的福利。
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社会最主要的发展目的就是要实现公平。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发展,主张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在达到这一理想社会之前,无产阶级的目标是争取自身及全人类的解放。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导致财富的增长和大部分人的日益贫困,整个社会分化为对立的两大阶级——资产者和无产者。这种经济的增长将有损人性的发展。
同时,马克思的发展理论并没有忽略经济因素的重要性,而把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统一起来,使社会发展建立在经济发展的牢固基础上,社会变迁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展的目标不仅在于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而且还应包括社会平等、政治民主、保护环境和使每一个人都得到自由发展。
③此外,二者的对立还体现在公有制与私有制上
亚当·斯密以经济增长、财富增加为根本目标,因而主张私有制;而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发展,主张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马克思与恩格斯认识到社会主义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要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必须首先掌握政权,没收地主、资本家的财产,把一切生产资料控制在劳动人民自己手中。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

简述发展研究兴起的原因。

参考答案:第一发展中国家从事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二战后,几百年来形成的殖民体系迅速崩溃,大批的殖民地纷纷获得独立。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在...

问答题

简述区分增长、发展、进步三个概念。

参考答案:经济学角度:经济学家往往把发展与增长加以区别。他们认为,经济增长指的是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人以及国民产值的提高,而经济发...

问答题

试析依附理论的突破和局限。

参考答案:(1)依附理论的突破首先,研究方式上的突破。其次,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再次,研究假设上的突破。最后,研究倾向上的突破。(2...

问答题

试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常识,经济发展必然导致阶层分化。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阶层分化除了一般原因,还...

问答题

简述测量贫富差距的科学方法。

参考答案:(1)在社会分层研究中,较为科学的也是人们使用得最多的是基尼系数法和五等分法。(2)除上述两种比较科学和准确的方法外,还...

问答题

简述世界体系论的创新之处。

参考答案:(1)与早起发展理论相比,世界体系论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社会发展理论。(2)它突破了以往以国家为主要分析单位的研究方法,为人...

问答题

理性化在社会现代化中的作用有哪些?

参考答案:(1)理性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2)理性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精神动力。(3)总之,社会现代化过程既是一个促进个人进步和推动...

问答题

简述民主化的动力。

参考答案:(1)经济发展是民主化的最重要动力。(2)教育与科技的发达是民主化的重要推动力量。(3)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是民...

问答题

相对于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有哪些突破?

参考答案:(1)依附理论在研究方式上的突破。(2)依附理论在研究方法上的突破。(3)依附理论在研究假设上的突破。(4)现代化理论强...

名词解释

社会转型期

参考答案:社会转型期主要是指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类型转变的特殊时期。同时包括社会结构、社会体制和社会形态的多重变...
赞题库

赞题库-搜题找答案

(已有500万+用户使用)


  • 历年真题

  • 章节练习

  • 每日一练

  • 高频考题

  • 错题收藏

  • 在线模考

  • 提分密卷

  • 模拟试题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版权所有©考试资料网(ppkao.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