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X 纠错

参考答案:思想内容: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他反对拟古主义,提倡独抒胸臆,强调真情实感。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在文学上,以散文创作为主,与拟古主义者对抗,力矫前后七子“文必秦汉”之论,并且取得较高的成就,使当时的文风有所转变,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项脊轩志》可为代表,作者睹物思人,追忆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庭琐事,委婉而又深挚地抒发了失去亲人后的痛楚,表明不争名利但又未失显达之念的情怀。
艺术特色:这篇文章鲜明地体现了归有光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如下:
(1)形散而神聚的艺术结构。文章既无奇特的内容,也无曲折的情节,而都是一般的日常生活。看似信手拈来,散漫无章,其实,作者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巧妙的地以项脊轩的变迁为线索来展开的。项脊轩是作者回首往事、触发感情的媒介,用它将一系列细小的生活碎片串在一起,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可谓形散而神不散。
(2)注重人物活动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虽寥寥数语,给人的印象却十分深刻。如写对母亲的怀念,借老妪之口,引述母亲的话:“儿寒乎?欲食乎?”语极平常,却描绘出母亲温柔、凝视的神情。再如母亲问话时“以指扣门扉”的动作描写,其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读之倍加真切动人。写对妻子的回忆,用“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的细节,揭示出夫妻感情的深笃,等等。
(3)在写景、叙事、议论时,饱含浓厚的感情。作者选取感受最深的生活细节,在生动具体的描绘中倾注自己的深情,“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也是归有光散文的基本特色。特别是最后写了一颗枇杷树,以树的“亭亭如盖”寄托对亡妻的思念,抒发了人亡物在,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耐人思索,余味无穷。另外,文章的语言清新凝炼而又通俗自然,“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有很多地方运用叠字,如“庭界寂寂”、“珊珊可爱”、“呱呱而泣”、“默默在此”、“亭亭如盖”等等,对渲染气氛,增强文章的情韵,起了一定的作用。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

试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杜甫思想。

参考答案:对于杜甫的抒情诗,后人一致公认为“沉郁顿挫”为主要风格。“沉郁顿挫”是指感情而言,“沉郁”者,“意”也,“沉郁”是指有深...

问答题

试析梦浩然《临洞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孟浩然的《临洞庭》诗,写江南水景。这首诗的擞分工整,四联中起、承、转、合分明;第二联写景气魄宏大,乃描写洞庭湖壮阔和气势...

问答题

简析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当时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一方面以八股文来作为科考唯一体裁从而限制学者的思维;一方面又大兴文字狱,扼杀异己思想。龚自...

问答题

试析《氓》中女主人公的思想发展历程。

参考答案:《氓》主要描述了一位妇女由被爱到被弃的过程,展示了女主人公由被弃后的哀怨到愤慨、决绝的心理历程。她先是感动于氓的示爱,以...

问答题

谈谈对《牡丹亭 游园惊梦》中杜丽娘“怀春慕色”的理解。

参考答案:《牡丹亭•游园惊梦》是描写杜丽娘青春觉醒的关键一处戏,与春意盎然的大自然第一次接触,即触发了杜丽娘内心的青春...

问答题

试析《桃花扇》(却奁)中的李香君形象。

参考答案:有鲜明的政治态度,深远的政治远见,守志不污的高尚气节,与侯方域反差巨大。通过语言、行动、对比、衬托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问答题

简析《桃花扇》的思想感情、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写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桃花扇》的思想意义在于:明朝灭亡以后,孔尚任第一个以戏曲的形式,展现了...

问答题

简析《长生殿》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它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作为情节线索,广泛地展开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描绘。作者有意识地把李、杨爱情与唐代安史之乱联系起来...

问答题

简析《左忠毅公逸事》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表现左光斗公而忘私,以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的崇高品质和斗争精神。作者善于提炼典型的场面和细节,叙事简练...

问答题

简析《牡丹亭》的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描写杜丽娘在美好的春光里慨叹深处闺阁的寂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
赞题库

赞题库-搜题找答案

(已有500万+用户使用)


  • 历年真题

  • 章节练习

  • 每日一练

  • 高频考题

  • 错题收藏

  • 在线模考

  • 提分密卷

  • 模拟试题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版权所有©考试资料网(ppkao.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