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X 纠错

参考答案:

《长恨歌》是双重主题,而且是互相矛盾的双重主题:首先,在这首长诗中,确有明显的讽喻内容,主要表现在诗的前部。
全诗起首第一句中,“汉皇”是“重色”的,整天思念“倾国”之貌的美女,可是“求”了多年仍不可得。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年年满天下搜寻民女,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活画了一个好色的君王,也暗喻了这种搜求会给人民特别是妇女带来多少灾难。第三句开始作者略去了玄宗看中了自己第十八个儿子寿王的妃子杨玉环,想方设法掠为己有的史实,只说是“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这显然是“为尊者讳”。接下去,在描写杨妃种种“承欢”“承恩”的“侍宴”“侍夜”的娇艳媚态之时,将昏君沉于美色的形象不断地加以刻画。虽然笔墨淡淡,却入骨三分。皇帝早晨不上朝,整天是歌舞酒宴,夜夜专宠贵妃,还有什么时间理朝政?杨妃的姊妹兄弟都封了大官,连几千年的重男轻女之风都一时为改,像这样的描写不是讽喻是什么呢?
虽然这首诗讽喻的味道很浓,份量很重,但毕竟只是在诗的前半部分,只占全诗的四分之一。
占全诗四分之三的篇幅,则是“爱情”主题的表现。从“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商羽衣曲”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故事情节发生了急剧变化。“宛转”突出了杨妃死前挣扎的情景,“花钿委地”是个细节描写,“掩面”和“回看”这两个连续动作是突出描写“汉皇”当时复杂的心情。作者从这里开始把对产生这个悲剧的原因的批判转为了对这个悲剧结局的同情,而且不仅是同情,接下去是长篇大段的对汉皇思念杨妃,派方士寻觅杨妃魂魄和杨妃之魂对方士所谈到的对汉皇的思念,真是字字血,声声泪,感人肺腑,动人心弦。作者采用了环境渲染、借景抒情、对比、反衬等各种手法来全力写两人相思之切,之真,之苦,真有催人泪下的功力。“爱情”主题得到了最充沛的表达。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诗中确有明显的讽喻之处,又更有大段的同情和歌颂爱情之处,尽管这两个主题表面似乎是不相容的,但单执讽喻或爱情一端都是不符合作品的实际内容的。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

为什么说《鹊桥仙》能化故为新?

参考答案:古代歌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诗词甚多,其立意一般都是感叹他们的长期分离,惋惜他们的相聚难得,于是为他们代诉离别相思之苦,抒...

问答题

你对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表现的人生观是怎样看的?人在遭遇种种挫折时,最好应采取什么态度?

参考答案: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出了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的看法。苏轼认为世界是永久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赤壁赋》中说“客亦...

问答题

结合《湘夫人》具体内容,分析它如何采用景物描写,并利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达成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1)借秋景来渲染、扩散、深化愁情湘君对于湘夫人的思念之情在表达上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期望:“帝子&rd...

问答题

为何说《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以自然山水之美与作者人格之美相互映照?

参考答案:本文以自然山水之美与作者人格之美相互映照,既记叙了游览西山的经过,更突出了作者在游览中获得的精神感情,体现出作者在革新失...

问答题

请分析《逍遥游》寓理于形象的特点。

参考答案:《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

问答题

请举例分析《张中丞传后叙》与《祭十二郎文》不同的记人方式?

参考答案:《张中丞传后叙》叙事中或加渲染,或杂谐谑,写得很生动传神。写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援,而贺兰进明出于妒忌,按兵不动,反而设宴...

问答题

为什么说《春江花月夜》一诗的灵魂是月光?其中如何体现了浩渺深邃的宇宙意识?

参考答案: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问答题

请结合具体课文《将进酒》、《秋兴八首(其一)》、《汉江临泛》,以及作者各自的生活背景、思想内涵、文学风格,分析李白和杜甫、王维为什么分别叫诗仙和诗圣、诗佛。

参考答案:李白,从娘胎里就是道家的人,他的母亲怀着他的时候梦见太白星入腹,所以叫他太白。而他不论是“十五学神仙,仙游未...

问答题

你能举出苏轼作于此时的其他作品吗?这些作品中是否也有富于理趣的笔墨?

参考答案:黄州时期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为人称颂的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定风波》(莫听穿林...

问答题

与《长恨歌》那种内容十分明确的爱情诗相比,这种含混朦胧的作品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哪些?

参考答案:本诗具体内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的空间,更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缺点是不太适合痛快淋漓地表达...
赞题库

赞题库-搜题找答案

(已有500万+用户使用)


  • 历年真题

  • 章节练习

  • 每日一练

  • 高频考题

  • 错题收藏

  • 在线模考

  • 提分密卷

  • 模拟试题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版权所有©考试资料网(ppkao.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