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取印模 B.垂直距离的确定 C.正中关系的确定 D.排牙 E.调(牙合)
A.牙槽嵴吸收程度 B.桥体长度 C.龈面接触形态 D.牙槽嵴宽窄度 E.龈面横截面积
A.便于清洁 B.保持修复间隙 C.保持美观 D.保护牙髓 E.避免刺激
A.离开上前牙舌侧龈缘6mm B.离开上前牙舌侧龈缘7mm C.止于上前牙舌隆突后3mm D.止于上前牙舌侧龈缘 E.离开上前牙舌侧龈缘15mm
A.增加基托强度 B.增加义齿丰满度 C.取压力印模 D.升高垂直距离 E.使义齿组织面与组织更贴合
A.保证修复体制作质量 B.控制(牙合)面形态及力方向 C.减少修复体的体积和厚度,以便保留更多的牙体组织 D.合理控制修复体的外形,避免尖、薄、锐的结构形式 E.根据患牙条件和设计要求,选择理化性能优良的修复材料
A.增强义齿固位B.防止食物嵌塞C.增加美观D.减少牙槽嵴受力E.防止义齿脱位,增强义齿的固位力
A.确定上下颌间的距离 B.使上下(牙合)堤均匀地接触 C.确定切道斜度 D.确定前伸髁道斜度 E.确定侧方髁道斜度
A.固位力小 B.根尖封闭差 C.易导致根管壁侧穿 D.不能黏结 E.易造成根折
A.减少侧向力 B.减小牙尖的厚度 C.增加牙尖斜度 D.增加牙尖高度 E.增加固位力
A.位于腭皱襞之后上腭硬区之前,厚约1.0mm,宽约6~8mm B.位于腭皱襞之后上腭硬区之后,厚约1.0mm,宽约6mm C.位于腭皱襞处,厚约0.6mm,宽约8mm D.位于上腭硬区,厚约1.0mm,宽约5mm E.位于上腭硬区之后,厚约1.5mm,宽约8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