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X 纠错

参考答案:

加氢裂化催化剂硫化后,具有很高的加氢裂解活性,故在进原料油之前,须采取注氨的措施对催化剂进行钝化,以抑制其过高的初活性,防止和进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温度飞升现象,确保催化剂、设备及人身安全。含分子筛(特别是分子筛含量高)的加氢裂化催化剂,引进低氮开工油和注氨钝化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而对于以无定形硅铝为载体的加氢裂化催化剂,由于其加氢裂化活性相对较低,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较差,注氨钝化虽然可取,但毕竟需要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可考虑采用开工油直接钝化的方法。注氨钝化这种方法多用于单段加氢裂化工艺,通常开工钝化油选用直馏柴油馏分。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以某8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为例)①当硫化结束后降温到150℃,反应以正常进料的20%左右进低氮油,待吸附热温波通过催化剂床层,高压分离器建立液面之后,才能将进料量逐步提到正常进料的60%左右,逐步建立反应、分馏大循环。②待反应器内催化剂床层温度平稳后,启动注氨泵以220kg/h的速度向反应系统注氨,并提精制、裂化反应器入口温度至228℃和203℃。③注氨2小时后开始注水,并每隔半小时分析一次高分洗涤水中氨含量。在高分氨生成之前,控制精制、裂化反应器入口温度在230℃和205℃以下。④注氨钝化期间,应根据需要注入硫化剂,以维持循环氢中硫化氢含量不小于0.1v%。⑤当高分水中氨含量达到1.5%(wt)时,则认为氨已大量穿透,降低注氨量到75kg/h(起始注氨量的三分之一),并保持氨浓度1.5%,直至进料量达到60%。⑥氨穿透催化剂后,以15℃/h升高精制、裂化反应器入口温度到325℃和315℃,通过自动调节,用急冷氢调节维持每个床层入口呈3℃递降的温度分布,如果任一床层温升超过10℃,则保持入口温度不变,直至温升低于6℃。⑦在提高裂化反应器入口温度同时,循环油温度也应升温,但不能超过裂化反应器入口温度。⑧当精制反应器入口温度提到320℃,裂化反应器入口温度到315℃,床层温差小于6℃,标志钝化结束。但注氨、注硫设施必须保持操作状态,直至换进75%设计进料后第二小时,方可停止注氨、注硫操作。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

为什么要计量硫化阶段水的生成量,如何操作?

参考答案:硫化结束后,可以通过实际出水量与理论生成水量的比较来判断预硫化过程的进行程度,因此需要对催化剂的生成水量进行计量。计量时...

问答题

硫化过程为什么要严格控制循环氢的露点?

参考答案:反应器出口气体的露点在催化剂硫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控制值,这是因为露点是判断硫化效果和硫化速度的一个标志,露点过高水含量...

问答题

催化剂硫化过程中计算硫含量的基准是以最终生成NiS、MoS3价态计算,还是以Ni3S2、MoS2计算为宜?

参考答案:联合油对MoO3-NiO催化剂硫化过程中硫含量的计算均以最终生成NiS-MoS3价态为基准,没有提出过生成Ni3S2、M...

问答题

硫化过程有哪些限定?

参考答案:为了得到好的硫化效果,并安全地完成硫化,在硫化过程中有如下要求:①不管怎样,任何阶段硫化剂用量不得超过最大额定注硫量。②...

问答题

衡量催化剂硫化好坏的标志,除硫含量外和生成水等有关吗?

参考答案:最主要的标志是硫含量,一般说含硫量达到7~8%(重)就可以认为硫化完成,当然催化剂中金属含量的不同,与之结合的硫量也会不...

问答题

何谓单路注硫,双炉升温硫化法?有何优点?

参考答案:所谓单路注硫,双炉升温硫化法,就是从精制反应炉入口单路注入硫化剂,两台反应炉同时升温的硫化法。其优点在于:①可以正确判断...

问答题

何谓双炉硫化法?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所谓双炉硫化法,即当达到硫化初始条件后,硫化剂分两路分别注到两反应炉入口,两炉共同升温硫化。该方法特点有:①硫化氢穿透反...

问答题

操作中对反应器的使用有哪些限定?

参考答案:加氢裂化装置反应器所用材质多为21/4Cr-1Mo,由于铬钼钢长时间在370~575℃下操作,材质会发生脆化,因此,这种...

问答题

请叙述循环氢润滑油系统启动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参考答案:循环氢润滑油系统启动前的准备工作有:①检查润滑油箱;②检查润滑油泵和冷却油泵;③检查润滑油水冷却器,并投用;④检查润滑油...

问答题

请叙述紧急泄压试验的目的?

参考答案:紧急泄压试验的目的是观察按设计的要求已安装的紧急泄压孔板是否符合泄压速度的要求,并且进行调校,考查反应系统处于事故状态时...
赞题库

赞题库-搜题找答案

(已有500万+用户使用)


  • 历年真题

  • 章节练习

  • 每日一练

  • 高频考题

  • 错题收藏

  • 在线模考

  • 提分密卷

  • 模拟试题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版权所有©考试资料网(ppkao.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