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X 纠错

背景材料: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离子反应的内容标准: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材料二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1》“离子反应”的部分内容: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我们在初中曾观察过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导电的实验现象。不仅如此,如果将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它们也能导电。这种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作电解质。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例如,将氯化钠加入水中,在水分子作用下,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脱离NaCl晶体表面,进入水中,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如图2-9),NaCl发生了电离。这一过程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如下(为方便起见,仍用离子符号表示水合离子):
HCl、H2SO4和HNO3都能电离出H+,因此,我们可以从电离的角度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叫作酸。
【思考与交流】
请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学过电离的初步知识。
 

参考答案:

(1)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电解质的含义,并能够分辨电解质、非电解质;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因,会书写电离方程式;从电离角度认识酸、碱、盐。
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通过类比分析,从电离角度得出酸、碱、盐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概念的学习,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离及电解质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2)板书设计
第二节离子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常见: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水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常见: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CO<sub>2</sub>、SO<sub>2</sub>)、大部分有机物(蔗糖、乙醇)NH<sub>3</sub>
3.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条件:溶于水、受热熔化
4.电离方程式: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表示电离过程的式子
5.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和盐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

背景材料:
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化学能与热能的内容标准: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2》(必修)的内容标准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材料三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2》“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的部分内容: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吸热或者放热;有些反应是吸热反应,有些反应是放热反应。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认识和感受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实验2-1】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6mol/L的盐酸,再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观察现象,并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实验2-2】
将约20gBa(OH)2·8H2O晶体研细后与约10gNH4Cl晶体一起放入烧杯中,并将烧杯放在滴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上,用玻璃棒快速搅拌,闻气味,用手触摸杯壁下部,试着用手拿起烧杯,观察现象。
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实质是
【实验2-3】
在50mL烧杯中加入20mL2mol/L的盐酸,测其温度。另用量筒量取20mL2mol/LNaOH溶液,测其温度,并缓慢地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反应中溶液温度的变化过程,并做好记录。

问题:
(1)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用教学流程图简要表示本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
(4)简述【实验2-2】中的实验现象。

参考答案:(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②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③掌握化学反应是吸收热量还是放出...

问答题

背景材料: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离子反应的内容标准是: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材料二某版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的部分内容
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必然有离子参加,这样的反应称作离子反应。
实际上,CuSO4溶液与稀NaCl溶液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只是CuSO4电离出来的Cu2+、SO42+与NaCl电离出来的Na+、Cl-的混合。而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则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BaSO4白色沉淀。
CuSO4+BaCl2>=CuCl2>+BaSO4 我们来分析以下这个反应:
CUSO4和BaCl2发生了电离,其电离方程式如下:
CuSO4=2++SO42+
BaCl2=Ba2+2Cl-
当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混合时,Cu2+Cl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SO42-和Ba2+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难溶的BaSO4白色沉淀。所以,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的实质是:
Ba2++SO42-=BaSO4
像这种用实际参加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本节内容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问题:
(1)材料二中"实验1"和"实验2"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完成"离子反应"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参考答案:(1)实验1无明显现象,实验2有白色沉淀出现。(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和原理:了解电解...

问答题

背景材料:

问题:
(1)“原电池”内容属于高中教材()模块的内容。
(2)本教学片段教学效果不佳,试分析原因。
(3)根据课程标准,试分析实验教学的功能。

参考答案:(1)化学反应原理(2)忽略了学生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的认识的障碍点和认识发展脉络的分析,忽略了各种原电池模型对促...

问答题

背景材料: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本。请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下面是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节选。

问题:
(1)“认识化学学科”内容属于高中化学()模块的内容。
(2)()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学习化学不限于书本和实验室,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自己对于自然现象的兴趣,学习并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3)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课程目标,目标分为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对同一水平的学习要求用多个行为动词进行描述。请您至少写出5个描述体验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说明:体验性目标主要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

参考答案:(1)化学1(2)实验(3)感受、经历、尝试、参与、交流、讨论、合作、参观、认同、体会、认识、关注、遵守、赞赏、重视、珍...

问答题

背景材料:
概念图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JosephD.Novak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一种用来组织与表征知识的有用工具,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起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这种把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叫概念图。化学和其他科学一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科学,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除了需要掌握各种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外,还要掌握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所以,概念图对化学学科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问题:
(1)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简述概念图理论应用于化学教学的意义。

参考答案:(1)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基于学习...

问答题

背景材料:
材料1: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生命和健康,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公民主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体了解食品安全信息。而大多数食品安全问题都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是一个可行的方式。
材料2:2011年9月5日,央视财经频道《消费主张》栏目一则题为“杂味儿的味精”的报道,披露了青岛两家味精厂生产的味精中谷氨酸钠含量严重不足,除此之外,还含有超标的硫酸镁和食盐等杂质。

问题:
(1)在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体现了化学新课程的什么基本理念?
(2)列举一个可以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化学教学内容。

参考答案:(1)在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

问答题

背景材料:
以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教学过程。
引入--淡化结构对性质的影响,突出知识与用途的结合。
投影元素周期表,碳和硅元素被称为元素中的豪门二杰,碳统领了有机界,硅统领了地壳。
展示岩石、“金镶玉”、泳帽、航天飞船、瓷房子的图片,指出硅元素构成的物质的材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学案自学、小组展示
学案包括以下八项内容:学习目标、知识回顾、新课导入、阅读理解、实验(问题)探究、思考交流、反馈练习、知识框图,结合初中学生已经有了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学案从物质分类和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回顾二氧化碳的性质,从而引出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可以与碱、碱性氧化物反应,但不溶于水,根据化合价判断它有弱氧化性,利用学案和课本引导学生阅读自学。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自主完成二氧化硅的有关化学性质的化学方程式,小组互查,然后学生展示所书写的化学方程式,教师进行反馈矫正,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二氧化硅和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正确,个别同学认为二氧化硅和水反应。
交流与反馈
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可以利用硅酸钠和盐酸反应制备硅酸,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试剂,同学们小心翼翼地做实验,但是事与愿违同学们根本没有看到预想的结果。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的失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步骤。
教学中的展示、交流、反馈几个环节一般是交替进行的,例如:关于二氧化硅的性质教学,学生先交流然后展示,对展示中的问题教师及时予以反馈,还有硅酸的制备学生交流、实验、再学习,然后教师反馈强化。
总结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板书进行总结,并归纳在学案上。

问题:
(1)请你分析本教学过程符合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哪种学习方式,其优点是什么?
(2)该种教学理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教师在贯彻该教学理念时应怎样做?

参考答案:(1)该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中的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较好地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自主学习的优点:能培养学生主动...

问答题

背景材料:
某教师关于“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思想: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说明:
等级分的评价标准:单项表现优--6或10分,良--5或8分,中--3或6分,需努力--2或5分,特优--加2分;
等级评定标准:7项总分50以上为特优,45--50为优,40--45为良,30--40为中,30以下需努力。

问题:
结合材料请你谈一谈《“燃烧的条件”探究式教学活动学生表现评价表》体现了实施评价应遵循的几项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实施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①评价功能的发展性原则,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和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②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问答题

背景材料:
好的新课导入,快速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情绪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很快地进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来,提高课堂效率。以下是《氮肥的性质及应用》课堂的导入:教师:刚才上课问好的声音很响亮,同学们应该是没人饿着肚子来上课的吧。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比过去丰富了很多,我们来看看过去世界上粮食产量的情况。学生惊叹。

问题:
(1)硝酸铵(NH4NO3)是一种常见的氮肥,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
(2)硝酸铵中氮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
(3)某花卉基地需要配制100kg10%的硝酸铵溶液,基地的实验室中现有200kg5%的硝酸铵溶液和50kg30%的硝酸铵溶液,若选用这两种溶液混合配制,应该如何进行?
(4)请你对上述导入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1)80(2)7:1:12(3)需要5%的硝酸铵溶液的质量为80kg,则需要30%的硝酸铵溶液的质量为20kg。(4)...

问答题

背景材料:
以下是某教师在“苯”(第1课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利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一次课堂教学:一、课题引入与提出假设教师利用多媒体介绍苯的发现史资料,并给出有关苯的相对分子量为78和碳的百分含量为92.3%。学生计算得出苯的分子式:C6H6。从碳、氢原子比值看,苯是一种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烃。通过前面烯烃、炔烃两类不饱和烃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并相互进行讨论,写出苯的可能的结构简式。在这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让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二、引导设计与实验研究学生由于受到前面所学知识的影响,写出的可能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假如苯分子中含有这样的官能团,那么苯应该具有与乙烯、乙炔相似的化学性质。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苯的结构特征:通过讨论,知道乙烯、乙炔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以学生设计出这样一个实验: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再各加入1mL苯,振荡。学生分组进行以上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三、启发引导与分析归纳通过实验,学生发现苯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此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推测的可能结构是错误的,苯的分子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教师讲解:在19世纪苯的结构是个很大的化学之谜,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就是由于揭开了这个谜而名垂青史的。引起学生探究苯分子具有怎样的结构的兴趣。接下来,通过展示苯分子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或通过多媒体演示,请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归纳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平面正六边形,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在同一平面:碳碳之间的键是介于碳碳双键和碳碳三键之间独特的键。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除了苯不能使溴水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试管中的液体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为紫红色的现象,并相互讨论得出两个结论:苯不溶于水和苯的密度比水小;观察加溴水溶液的试管上层为橙红色,下层接近于无色,得出结论:溴易溶于有机溶剂,苯能从溴水中萃取溴。四、课堂小结通过计算、讨论与实验,学生自己得出苯的分子结构。

问题:
(1)苯环结构中,不存在单双键交替结构,下列可以作为证据的事实是_________。①苯不能使KMnO4(H+)溶液褪色②苯分子中碳原子之间的距离均相等③苯能在一定条件下跟H2加成生成环己烷④经实验测得邻二甲苯仅有一种结构⑤苯在FeBr3存在的条件下,可以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但不因化学变化而使溴水褪色⑥经实验测得对二溴苯仅有一种结构
(2)你如何理解自主学习?
(3)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参考答案:(1)①②④⑤(2)自主学习是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以问题作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与完成探究,收集、分析、处理信息,亲身感...
赞题库

赞题库-搜题找答案

(已有500万+用户使用)


  • 历年真题

  • 章节练习

  • 每日一练

  • 高频考题

  • 错题收藏

  • 在线模考

  • 提分密卷

  • 模拟试题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版权所有©考试资料网(ppkao.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