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X 纠错

背景材料:
概念图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JosephD.Novak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一种用来组织与表征知识的有用工具,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起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这种把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叫概念图。化学和其他科学一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科学,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除了需要掌握各种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外,还要掌握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所以,概念图对化学学科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答案:

(1)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基于学习者的经验进行知识建构的过 程;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产生了。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 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是否有有关概念和新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概念图这一认知工具恰好与上述理论相符,它把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进行加工、 概括,并以类似于人脑对知识储存的层级结构形式进行排列;它注重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注重学习者理解科学概念的过程;强调从事物的关系中把握和拓展概念本 身。它可以作为一种模板,帮助学习者组织、建构知识,并使之概括化、网络化。(2)意义: ①化学概念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而现行中学化学教材的编排体系也是以理论为主线,以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为骨架,遵循着从实验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认 识,以及从结构推断性质,再由性质决定用途的一系列逻辑关系。因此,将概念图这一认知工具引入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概念图形式引 导学生对新旧化学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交融、整合,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绘制概念图,他们可主动参与知识的回顾与提炼过程,对各阶段知识进行表 征、检查、修正、完善以达到知识灵活迁移的目的。 ②从建构主义教学论观点来看,知识的建构是通过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来完成的。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对概念科学意义的把握而建构概 念图,虽然这样不完整,且各不相同,但却可以如实反映每个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和概念意义的变化。进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绘制的概念图中了解学生对整个概念、 原理的理解程度,可以从命题的正确性、有效性、复杂性和整体性程度了解学生所学知识的整体概况,可以从概念图的层次水平了解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从 所举事例中获知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的清晰性和广阔性,等等。从而可获得学生对知识内容和组织形式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识别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和 命题,及时修正、调整教师自己的教学进度和设计。 ③学生自己画概念图的过程,可以对在题海战中无法理清的各种概念、原理有充分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可使原来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记 忆灵活化;可以对所复习的内容通过小组讨论、与教师或专家所画概念图相比较来发现自己对知识理解的缺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及拓展自 己的思维。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

背景材料:
材料1: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生命和健康,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公民主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体了解食品安全信息。而大多数食品安全问题都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是一个可行的方式。
材料2:2011年9月5日,央视财经频道《消费主张》栏目一则题为“杂味儿的味精”的报道,披露了青岛两家味精厂生产的味精中谷氨酸钠含量严重不足,除此之外,还含有超标的硫酸镁和食盐等杂质。

问题:
(1)在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体现了化学新课程的什么基本理念?
(2)列举一个可以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化学教学内容。

参考答案:(1)在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

问答题

背景材料:
以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教学过程。
引入--淡化结构对性质的影响,突出知识与用途的结合。
投影元素周期表,碳和硅元素被称为元素中的豪门二杰,碳统领了有机界,硅统领了地壳。
展示岩石、“金镶玉”、泳帽、航天飞船、瓷房子的图片,指出硅元素构成的物质的材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学案自学、小组展示
学案包括以下八项内容:学习目标、知识回顾、新课导入、阅读理解、实验(问题)探究、思考交流、反馈练习、知识框图,结合初中学生已经有了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学案从物质分类和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回顾二氧化碳的性质,从而引出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可以与碱、碱性氧化物反应,但不溶于水,根据化合价判断它有弱氧化性,利用学案和课本引导学生阅读自学。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自主完成二氧化硅的有关化学性质的化学方程式,小组互查,然后学生展示所书写的化学方程式,教师进行反馈矫正,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二氧化硅和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正确,个别同学认为二氧化硅和水反应。
交流与反馈
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可以利用硅酸钠和盐酸反应制备硅酸,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试剂,同学们小心翼翼地做实验,但是事与愿违同学们根本没有看到预想的结果。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的失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步骤。
教学中的展示、交流、反馈几个环节一般是交替进行的,例如:关于二氧化硅的性质教学,学生先交流然后展示,对展示中的问题教师及时予以反馈,还有硅酸的制备学生交流、实验、再学习,然后教师反馈强化。
总结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板书进行总结,并归纳在学案上。

问题:
(1)请你分析本教学过程符合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哪种学习方式,其优点是什么?
(2)该种教学理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教师在贯彻该教学理念时应怎样做?

参考答案:(1)该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中的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较好地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自主学习的优点:能培养学生主动...

问答题

背景材料:
某教师关于“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思想: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说明:
等级分的评价标准:单项表现优--6或10分,良--5或8分,中--3或6分,需努力--2或5分,特优--加2分;
等级评定标准:7项总分50以上为特优,45--50为优,40--45为良,30--40为中,30以下需努力。

问题:
结合材料请你谈一谈《“燃烧的条件”探究式教学活动学生表现评价表》体现了实施评价应遵循的几项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实施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①评价功能的发展性原则,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和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②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问答题

背景材料:
好的新课导入,快速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情绪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很快地进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来,提高课堂效率。以下是《氮肥的性质及应用》课堂的导入:教师:刚才上课问好的声音很响亮,同学们应该是没人饿着肚子来上课的吧。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比过去丰富了很多,我们来看看过去世界上粮食产量的情况。学生惊叹。

问题:
(1)硝酸铵(NH4NO3)是一种常见的氮肥,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
(2)硝酸铵中氮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
(3)某花卉基地需要配制100kg10%的硝酸铵溶液,基地的实验室中现有200kg5%的硝酸铵溶液和50kg30%的硝酸铵溶液,若选用这两种溶液混合配制,应该如何进行?
(4)请你对上述导入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1)80(2)7:1:12(3)需要5%的硝酸铵溶液的质量为80kg,则需要30%的硝酸铵溶液的质量为20kg。(4)...

问答题

背景材料:
以下是某教师在“苯”(第1课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利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一次课堂教学:一、课题引入与提出假设教师利用多媒体介绍苯的发现史资料,并给出有关苯的相对分子量为78和碳的百分含量为92.3%。学生计算得出苯的分子式:C6H6。从碳、氢原子比值看,苯是一种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烃。通过前面烯烃、炔烃两类不饱和烃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并相互进行讨论,写出苯的可能的结构简式。在这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让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二、引导设计与实验研究学生由于受到前面所学知识的影响,写出的可能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假如苯分子中含有这样的官能团,那么苯应该具有与乙烯、乙炔相似的化学性质。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苯的结构特征:通过讨论,知道乙烯、乙炔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以学生设计出这样一个实验: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再各加入1mL苯,振荡。学生分组进行以上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三、启发引导与分析归纳通过实验,学生发现苯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此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推测的可能结构是错误的,苯的分子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教师讲解:在19世纪苯的结构是个很大的化学之谜,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就是由于揭开了这个谜而名垂青史的。引起学生探究苯分子具有怎样的结构的兴趣。接下来,通过展示苯分子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或通过多媒体演示,请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归纳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平面正六边形,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在同一平面:碳碳之间的键是介于碳碳双键和碳碳三键之间独特的键。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除了苯不能使溴水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试管中的液体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为紫红色的现象,并相互讨论得出两个结论:苯不溶于水和苯的密度比水小;观察加溴水溶液的试管上层为橙红色,下层接近于无色,得出结论:溴易溶于有机溶剂,苯能从溴水中萃取溴。四、课堂小结通过计算、讨论与实验,学生自己得出苯的分子结构。

问题:
(1)苯环结构中,不存在单双键交替结构,下列可以作为证据的事实是_________。①苯不能使KMnO4(H+)溶液褪色②苯分子中碳原子之间的距离均相等③苯能在一定条件下跟H2加成生成环己烷④经实验测得邻二甲苯仅有一种结构⑤苯在FeBr3存在的条件下,可以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但不因化学变化而使溴水褪色⑥经实验测得对二溴苯仅有一种结构
(2)你如何理解自主学习?
(3)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参考答案:(1)①②④⑤(2)自主学习是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以问题作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与完成探究,收集、分析、处理信息,亲身感...

问答题

背景材料:
某化学教师在讲解“物质的鉴别”知识过程中,联系生活,使用了以下素材:
2007年2月16日.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城管队在一出租民房内查获了大量用工业盐制作肉制品的黑窝点。以此为背景,为学生呈现出相应的知识:已知工业盐的主要成分是NaNO2,NaNO2能与HI反应生成NO、I2、NaI和H2O,要求同学们根据上述反应,可以用试纸和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实验,以鉴别NaNO2和NaCl2,可选用的物质有:①自来水;②KI淀粉试纸;③淀粉;④白糖;⑤食醋;⑥白酒。

问题:
(1)写出上述NaNO2与HI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进行实验时,必须选用的物质是()(填序号)。
(3)在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教师应当利用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哪些素材来创设情境?

参考答案:(l)(2)②⑤(3)①通过课堂上的化学实验,理论联系实践,通过对实验的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对物质性质、反应原理等的...

问答题

背景材料: 几位同学拟参照下述资料用实验方法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硬脂酸溶于苯,难溶于水,用一定量的硬脂酸配制一定体积的硬脂酸的苯溶液。在圆形玻璃水槽中盛半水槽水,用长尖嘴胶头滴管把硬脂酸的苯溶液逐滴滴到水面上,液滴在水面扩散,苯挥发,硬脂酸分子以亲水基团朝下、憎水基团朝上排列在水面上。滴到水面的硬脂酸的苯溶液足够多时,在水槽的整个水面上形成一层单分子膜。测定所形成的单分子膜的面积,利用硬脂酸分子截面积A的数据(2.2×10cm),就可以计算出单分子膜中硬脂酸的分子数。再依据形成单分子膜的硬脂酸质量和分子数,通过简单换算即可确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请帮助研究小组完成实验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1)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物理意义是(),它的数值约是()。(2)硬脂酸分子的结构简式是(),分子中的亲水基团是(),憎水基团是()。(3)化学用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何组织学生学好化学用语?

参考答案:(1)1mol任何物质所含有的分子数。6.02×1023mol—1(2)CH3(CH2)16COOH,-CO...

问答题

背景材料:
已知某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铁、铜中的一种或两种,所含金属的量都在5%以上。请设计合理实验探究该混合物金属粉末中铁、铜元素的存在。
仅限选择的仪器和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量筒、容量瓶、滴管、药匙;1mol-1·L硫酸、2mol·L-1硝酸、2mol·L-1NaOH溶液、20%KSCN溶液。
完成以下实验探究过程:

问题:
提出假设:(1)假设1: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元素;假设2: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元素;假设3: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Fe、Cu元素;
(2)基于假设3,设计出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方案叙述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
(3)实验教学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l)Cu;Fe(顺序可交换)(2)(3)实验教学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观察的重点;②调动多种感官进...

问答题

背景材料: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一位老师在设计“醛的性质”的教学时,为了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物品,他想到既然葡萄糖可以还原氢氧化铜,为什么不用葡萄汁来直接做实验呢?于是.他向葡萄汁中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后,生成砖红色的沉淀。这位教师很兴奋,但是一位同事却提醒他:葡萄汁的成分很复杂,这个实验可以说明葡萄糖的还原性吗?

问题:
(1)什么叫作创设情境?为什么要在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
(2)该实验可以说明葡萄糖的还原性吗?请猜想还有哪些影响因素?
(3)这一事件对你进行化学教学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1)建构主义观点认为,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特定的情境背景而建构起来,让学生在化学实验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事...

问答题

背景材料:
以下是某老师针对某版高一年级化学教材"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用两个西红柿,铜锌两极等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课堂引入】你曾亲身体验趣味实验的神奇吗?你有积极参与趣味实验的兴趣吗?那么请你来亲身体验吧。(备注:实验内容为学生用舌尖感受水果电池的电流)
很多同学跃跃欲试,马上有一位学生走到讲台,虽然有些紧张,但是还是很小心翼翼地将两极导线放在舌尖感受了一下导线连接后的感觉。
【老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吗,你的观点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有麻麻的感觉,好象有电,这里没有提供电的外在装置,应该是生物电。
【课堂投影】1780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在做青蛙解剖实验。
【学生实验】实验时2人合作,每位同学要有明确的分工,并注意实验规则。
第一步;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第二步: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
第三步: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个步骤,善于提问、善于分析总结,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1)电流表为什么偏向铜?
(2)导线连起来后为什么铜极上有气泡?
(3)电极移动为什么电流表会有变化?……
【课堂投影】利用flash动画向学生展示原电池工作的微观机理。
【得出结论】原电池形成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分开在两极进行,还原剂所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给氧化剂。
【课堂过渡】明白了原电池工作原理,但是原电池形成条件又是怎样呢?
【课堂投影】伽伐尼实验、伏打电池和铜锌原电池。
【学生实验】组建四个小组,分别探究原电池形成条件:
组一: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通过更换电极,探究原电池对电极的要求;
组二: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通过更换溶液,探究原电池对溶液的要求;
组三: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重点探究闭合回路对原电池形成的影响:
组四:在一块表面无锈的铁片上滴一大滴含酚酞的食盐水,放置一段时间。
【实验结论】四个小组经过认真的实验和分析,通过讨论交流,最终得出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案例分析】学生根据情况,自由选择任一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案例一:自由女神的痛苦
案例二:格林太太的假牙
案例三:短命的游艇

问题:
(1)本节课对采用学生实验引入教学内容,体现了新课标的什么理念?
(2)结合该课简单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3)作为教师,谈本节课的教学优点。

参考答案:(1)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
赞题库

赞题库-搜题找答案

(已有500万+用户使用)


  • 历年真题

  • 章节练习

  • 每日一练

  • 高频考题

  • 错题收藏

  • 在线模考

  • 提分密卷

  • 模拟试题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版权所有©考试资料网(ppkao.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