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X 纠错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课题2氧气
课题3制取氧气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某版本教科书中“氧气”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课题2氧气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g/L,比空气的密度(1.293g/L)略大。它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氧气。在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钢瓶中。
【实验2-2】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带有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实验2-3】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硫,加热,直到发生燃烧,观察硫在空气里燃烧时发生的现象。然后把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再观察硫在氧气里燃烧时发生的现象(图2-11)。比较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有什么不同。

讨论:
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里燃烧和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硫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SO)气体,并放出热量。这个反应可以表示如下:

【实验2-4】把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要先放一些水,如图2-13),观察现象。

我们知道,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但在上述实验中,细铁丝在氧气里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FeO)。这个反应可以表示如下: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通过以上几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可燃物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要剧烈。例如,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里燃烧得更旺,发出蓝紫色火焰。又如,某些在空气里不能燃烧的物质却可以在氧气中燃烧。这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同时也说明,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相对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
讨论:
1.分析实验2-1、2-3和2-4,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2.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要求: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有哪些?说明本节课教师使用了其中的哪些?
(4)请对本课进行板书设计。

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②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③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
③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及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②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③逐步树立”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②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③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对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3)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和自学辅导法等。
本节课教师使用了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4)板书设计: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人教版初中《化学》“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部分教材内容。
化学方程式反映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因此,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该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的原子种类和数目都相等,这个化学方程式我们称配平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方程式都这么简单。例如,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

在这个式子中.右边的氧原子数少于左边的,这时为使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就需要配平.即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

在H前配上2,在HO前配上2,式子两边的H原子、O原子数目就都相等了,亦即化学方程式配平了。

下面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或标出一个指向生产物的箭头)。

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

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

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如把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等,写在等号的上方。
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溶液中的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例如:

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需注“↑”号。同样,溶液中的反应物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号。例如:

任务:
(1)对本课内容进行学情分析。
(2)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3)试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4)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参考答案
【答案

参考答案:(1)从教材体系上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个课题是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并与元素符号、化学式构成了...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某版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活动与探究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
1.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的确定
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下面列出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

2.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比较

根据上述比较,分析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各有什么不同。试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分析各自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
以下仪器可供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选择,你也可以另选或自制仪器,还可以利用代用品。

3.通过讨论,选择一套最佳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并讨论:怎样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4.认真写出探究活动报告。
要求: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简述本课可采用的教学方法。
(4)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参考答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CO2在自然界的循环;②认识CO2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①通过CO2化学...

问答题

阅读下列三段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关"燃烧和灭火"的材料。材料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材料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目录(略)。材料3:某教师设计的"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材料。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说到燃烧你会立刻联想到什么?(答:火)那么火给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放映录像)师:同学们,看了这一段录像你有什么样的感想?请发表你的看法。(学生发表看法,注意鼓励学生)师:既然燃烧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就来好好探究一下有关燃烧与灭火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利用燃烧产生的火为我们人类服务。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很多燃烧的场面,你发现通常的燃烧一般有什么特点?生:发光、放热等。师:燃烧一般是可燃物跟什么物质的反应?生:氧气。师:对,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怎么样才能让燃烧顺利地进行?燃烧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不妨先从下面的问题入手:1.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吗?给出一些物质,选择可以燃烧的:木条、蜡烛、小煤块、小石子、纸张、酒精、玻璃、棉布。2.能燃烧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燃烧吗?……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2)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3)针对本节课设计10分钟测试题。(4)对本节课进行学习评价设计。

参考答案:(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了解易燃物和易燃物的安全知识。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

问答题

阅读下列三段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关"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材料。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材料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目录(略)。
材料三某教师设计的"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片段。


根据以上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有哪些?说明本节课教师使用了其中的哪些?
(4)请对本课进行板书设计。

参考答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②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

问答题

阅读下列三段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关"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材料。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材料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的目录(略)。材料三某教师设计的"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部分教学设计材料。第一课时铁的冶炼[实验导入]教师演示金、银戒指在酒精灯上灼烧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真金不怕火炼"的原因,以及钠、镁等金属在自然界中不能以单质形式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各种矿物之中的原因。[交流展示]学生出示课外收集到的矿石样品(重晶石、赤铁矿石等),朗读有关矿石的产地、产量、钢铁厂的名称等背景资料,课件展示人类最早使用的铁矿石--陨铁等其他矿石样品。[指导阅读]阅读课本,解读插图,讨论炼铁时铁矿石选取的方案,使学生弄清楚选取这种矿石的原因。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关系。[讨论分析]出示多媒体课件--高炉炼铁过程中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模拟实验。讨论:①实验前先通入一氧化碳的原因;②尾气处理办法;③分析工业炼铁的原理;④分析原料产物是否为纯净物;⑤得出哪些结论等。[例题自学]指导学生阅读审题,尽量抓住有效信息,小组讨论读题后的感想,尽量将多的读少,抽出有用的、具体的条件。[例题剖析]多媒体展示例题的断句、数据的含义,已知和未知量的关系;计算的过程分解,各步骤之间的关系;不纯物质如何转化为纯物质等。[自主评价]学生小组之间、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谈谈收获和看法,教师总评。[升华训练]在小结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训练,加强对不纯物转化为纯净物有关的计算的应用。……根据以上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2)说明本节课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3)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4)请对本课"金属资源的保护"内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参考答案:(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铁)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②了解防止金属生锈的简单方法,知道...

问答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下面是某初中化学教师讲授“元素”的教学片段。
[社会导入]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劝人们“补铁”“补钙”的广告,这里的“铁”“钙”指的就是元素,类似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请分组讨论并填写下表。
[投影表格]

[学生交流讨论]
[衔接转入]元素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存在的?各种元素含量如何?下面我们就先来认识地壳中存在的各种元素。地壳是由沙、黏土、岩石等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主要含哪些元素?各元素的含量如何?科学家们进行了长期考察和测定,最终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指导阅读]学生阅读课本。
[小结]地壳中各元素按质量计,由多到少的顺序为:氧、硅、铝、铁……记作一只羊、二只龟、三头驴,用铁锅煮。
[提问]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元素有哪些?它们在地壳中是如何存在的呢?
[学生查阅资料获取答案][提
问]水占人体体重的70%左右,猜想我们人体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有氧元素、氢元素。因为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指导阅读]学生阅读课本。
[提问]生物体中元素含量居前三位的是什么?地壳中这三种元素的含量多吗?[
学生回答]氧、碳、氢。氧元素很多,而氢元素、碳元素较少。[师生交流]生活中常见的药品或一些商品的标签,查看各元素的含量,并交流讨论、绘制图表。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问题:
(1)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
(2)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___。
(3)该教师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否符合该部分内容的课程标准?并加以说明。
(4)试说明教学内容是否一定要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教学?为什么?

参考答案:(1)质子数不同。(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3)“元素”部分的课程标准:①认识氢、碳、氧、氮等...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生命和健康,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公民主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体了解食品安全信息。而大多数食品安全问题都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是一个可行的方式。
材料2:2011年9月5日,央视财经频道《消费主张》栏目一则题为“杂味儿的味精”的报道,披露了青岛两家味精厂生产的味精中谷氨酸钠含量严重不足,除此之外,还含有超标的硫酸镁和食盐等杂质。
问题:
(1)在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体现了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什么基本理念?
(2)材料2的内容能否用于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如果能,可以从什么角度切人进行设计,并写出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3)列举两个可以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化学教学内容。

参考答案:(1)在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体现了“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践中感受...

问答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在讲解“水的组成”一课时,某教师采用了如下导入:俗话说水火不相容。可是,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却燃起了熊熊大火。1977年11月9日,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里斯的水域内,发生了一次大火。当时,海上风浪已经接连数日没有停息了,这天,一阵强大的飓风过后,海面上突然燃起熊熊大火,颇为奇观,火光照耀四周数十公里。当时,剧烈的火焰竞使海天连成一片,形成半壁通红的壮观景象,目击者们无不目瞪口呆。海水为什么起火?这其实跟水的组成关系密切,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水的组成。问题:(1)该教师采用的是哪种导入方式?(2)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常见的导入方式?(回答不少于4个)(3)请自选一种导入方式,为初中化学教材中的任意一节内容设计一个导入过程。

参考答案:(1)采用的是故事导入法。(2)实验导入、激趣导入、游戏导入、复习导入等。、(3)采用实验导入法,以“神奇的...

问答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和物质性质的关系,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情境:
(1)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放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支蜡烛,一高一低,点燃以后,用透明玻璃罩罩住两支蜡烛,哪一支蜡烛先熄灭?为什么?
(2)学生就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3)实验探究。
(4)根据实验现象继续讨论,得出结论。
(5)后续思考。
问题:
(1)如果你是这位教师,请分别介绍你将如何调控、处理(1)(2)(3)(4)中描述的场面。(2)如果你是这位教师,你将如何给学生设计后续思考活动?

参考答案:(1)步骤(1):教师倾听并分析学生可能会做出的答案,对于学生的答案,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持有相...

问答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以下是三位教师在进行“燃烧和灭火”一节的教学时引入环节的设计方案。方案一:教师给学生预备了实验用品,包括:酒精灯、火柴、纸条、煤块、小石块、坩埚钳。教师给学生的任务是:每组从实验用品中选定一种物质为操作对象,在30s内动手让这种物质燃烧,并且当教师数到30s时燃烧要恰好停止。活动结束后,全班交流活动中的感受,讨论:你是怎么让物品燃烧的?燃烧的物品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熄灭的?燃烧和灭火的条件是什么?方案二: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多届奥运会火炬的点火方案,如悉尼奥运会的水下点火,我国在珠穆朗玛峰的火炬传递等,同时介绍了不同的点火方案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是什么。进而提出问题:在讨论点火问题时.研究人员必须思考哪些问题?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方案三:教师向学生演示二氧化碳既生火又灭火的实验:同一个大烧杯中一边放入点燃的蜡烛,另一边放入一块包着淡黄色粉末的脱脂棉,将一集气瓶二氧化碳倾倒入烧杯,蜡烛熄灭,棉花却燃烧起来。教师提出问题,蜡烛为什么会熄灭,棉花为什么会燃烧?燃烧和灭火的条件是什么?请结合上述三个引入方案,回答下列问题:(1)请简析上述三个教学引入方案各自的特点是什么?(2)你认为选取和使用情境素材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3)从情境素材的选取和使用方面评价上述三个方案。

参考答案:(1)方案一:从学生活动引入,活动背后恰恰蕴藏着对核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办法,经过活动后的反思,可以帮学生把零星的直觉的思...
赞题库

赞题库-搜题找答案

(已有500万+用户使用)


  • 历年真题

  • 章节练习

  • 每日一练

  • 高频考题

  • 错题收藏

  • 在线模考

  • 提分密卷

  • 模拟试题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版权所有©考试资料网(ppkao.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