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X 纠错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人教版初中《化学》“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部分教材内容。
化学方程式反映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因此,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该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的原子种类和数目都相等,这个化学方程式我们称配平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方程式都这么简单。例如,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

在这个式子中.右边的氧原子数少于左边的,这时为使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就需要配平.即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

在H前配上2,在HO前配上2,式子两边的H原子、O原子数目就都相等了,亦即化学方程式配平了。

下面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或标出一个指向生产物的箭头)。

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

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

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如把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等,写在等号的上方。
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溶液中的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例如:

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需注“↑”号。同样,溶液中的反应物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号。例如:

任务:
(1)对本课内容进行学情分析。
(2)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3)试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4)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参考答案
【答案

参考答案:

(1)从教材体系上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个课题是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并与元素符号、化学式构成了九年级化学三个重要的化学用语。它在本单元中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也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和保证,更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最重要的工具。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分子、原子、化学式、化合价等相关基础知识,学会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在课题1中,学生刚刚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认识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所能提供的信息,这些为本节课学习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奠定了基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技能,难度并不大,但因涉及元素符号、化学式的书写等内容.如果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存在困难,本节内容很可能成为其学习的难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会用化学方程式正确表达一般的化学反应。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发现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的教学,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克服书写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培养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与配平方法。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4)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投影]多媒体展示flash动画“剑桥之旅”。
[提问]他是如何开车顺利到达目的地——剑桥大学的呢?
[生答]根据路标、站牌等。(得出路标、站牌都是国际通用的交通语言。)
『提问]在我们变化无穷的化学世界里,对于同一个化学反应,不同的国家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是否也有一种国际通用的表达方式呢?
[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请学生对上述五种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化学方程式表达的优越性(简单方便,且国际通用),体会化学方程式书写的重要性,从而引出课题。
【师生互动,探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步骤】
[展示]一些化学方程式。请学生回顾化学方程式所提供的信息。
[得出结论]化学方程式表示的两方面的信息:
①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的条件及生成物的状态(质的信息)
②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量的信息)
过渡:复习了化学方程式质和量两方面的信息,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6组,写出6个化学方程式。
①硫在氧气中燃烧;
②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④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
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⑥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有效成分为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教师对这一过程进行观察和指导。
[展示成果并自我检查]学生检查6组结果是否能准确地传递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的条件等信息。若有错误,由各组同学进行纠错、订正。
[提问]是否能将第一组的反应条件“点燃”改为“加热”,或将第三组的生成物“Fe3O4”改为“Fe2O3”呢?
[讨论]得出化学方程式的第一个书写原则:要遵守客观事实。
[提问]为什么要在化学式的前面配上适当的数字即化学计量数呢?
[回答]为了保证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
得出化学方程式的第二个书写原则: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引申]针对第二组化学方程式P2+O2→PO5,进行讨论,找出使两边磷原子和氧原子个数都相等的方法。然后,由小组代表进行讲解。
[投影]教师评价后,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最小公倍数法的配平方法,向学生说明其要点,并提供找元素的秘诀:两端各出现一次且原子数目较大的元素。
[引申]对于第五组这个反应,有更好的配平方法吗?观察式子左右两边钾原子、锰原子、氧原子个数分别是多少,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讲解]配平时应该注意三点:不得更改化学式;化学计量数不能为分数;化学计量数互为最简整数比。
[自主学习]如何标注生成物的状态。阅读课本并完成上述方程式生成物的状态。
[小结]箭头都标在了生成物的一方。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应在该气体化学式的右侧标有向上的箭头。溶液中有固体沉淀生成,应在该沉淀化学式的右侧标有向下的箭头。
[展示]播放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的录像,让学生由实验现象加深理解“↓”符号的含义。
[概括总结,促进知识迁移]
①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遵守客观事实);
②配平,将短线改为等号(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③注明反应的条件、生成物的状态(遵守客观事实)。
[知识应用,获得信息反馈]
①配平一些化学方程式;②写出一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某版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活动与探究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
1.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的确定
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下面列出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

2.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比较

根据上述比较,分析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各有什么不同。试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分析各自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
以下仪器可供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选择,你也可以另选或自制仪器,还可以利用代用品。

3.通过讨论,选择一套最佳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并讨论:怎样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4.认真写出探究活动报告。
要求: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简述本课可采用的教学方法。
(4)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参考答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CO2在自然界的循环;②认识CO2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①通过CO2化学...

问答题

阅读下列三段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关"燃烧和灭火"的材料。材料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材料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目录(略)。材料3:某教师设计的"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材料。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说到燃烧你会立刻联想到什么?(答:火)那么火给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放映录像)师:同学们,看了这一段录像你有什么样的感想?请发表你的看法。(学生发表看法,注意鼓励学生)师:既然燃烧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就来好好探究一下有关燃烧与灭火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利用燃烧产生的火为我们人类服务。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很多燃烧的场面,你发现通常的燃烧一般有什么特点?生:发光、放热等。师:燃烧一般是可燃物跟什么物质的反应?生:氧气。师:对,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怎么样才能让燃烧顺利地进行?燃烧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不妨先从下面的问题入手:1.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吗?给出一些物质,选择可以燃烧的:木条、蜡烛、小煤块、小石子、纸张、酒精、玻璃、棉布。2.能燃烧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燃烧吗?……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2)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3)针对本节课设计10分钟测试题。(4)对本节课进行学习评价设计。

参考答案:(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了解易燃物和易燃物的安全知识。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

问答题

阅读下列三段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关"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材料。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材料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目录(略)。
材料三某教师设计的"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片段。


根据以上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有哪些?说明本节课教师使用了其中的哪些?
(4)请对本课进行板书设计。

参考答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②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

问答题

阅读下列三段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关"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材料。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材料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的目录(略)。材料三某教师设计的"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部分教学设计材料。第一课时铁的冶炼[实验导入]教师演示金、银戒指在酒精灯上灼烧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真金不怕火炼"的原因,以及钠、镁等金属在自然界中不能以单质形式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各种矿物之中的原因。[交流展示]学生出示课外收集到的矿石样品(重晶石、赤铁矿石等),朗读有关矿石的产地、产量、钢铁厂的名称等背景资料,课件展示人类最早使用的铁矿石--陨铁等其他矿石样品。[指导阅读]阅读课本,解读插图,讨论炼铁时铁矿石选取的方案,使学生弄清楚选取这种矿石的原因。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关系。[讨论分析]出示多媒体课件--高炉炼铁过程中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模拟实验。讨论:①实验前先通入一氧化碳的原因;②尾气处理办法;③分析工业炼铁的原理;④分析原料产物是否为纯净物;⑤得出哪些结论等。[例题自学]指导学生阅读审题,尽量抓住有效信息,小组讨论读题后的感想,尽量将多的读少,抽出有用的、具体的条件。[例题剖析]多媒体展示例题的断句、数据的含义,已知和未知量的关系;计算的过程分解,各步骤之间的关系;不纯物质如何转化为纯物质等。[自主评价]学生小组之间、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谈谈收获和看法,教师总评。[升华训练]在小结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训练,加强对不纯物转化为纯净物有关的计算的应用。……根据以上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2)说明本节课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3)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4)请对本课"金属资源的保护"内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参考答案:(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铁)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②了解防止金属生锈的简单方法,知道...

问答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下面是某初中化学教师讲授“元素”的教学片段。
[社会导入]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劝人们“补铁”“补钙”的广告,这里的“铁”“钙”指的就是元素,类似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请分组讨论并填写下表。
[投影表格]

[学生交流讨论]
[衔接转入]元素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存在的?各种元素含量如何?下面我们就先来认识地壳中存在的各种元素。地壳是由沙、黏土、岩石等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主要含哪些元素?各元素的含量如何?科学家们进行了长期考察和测定,最终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指导阅读]学生阅读课本。
[小结]地壳中各元素按质量计,由多到少的顺序为:氧、硅、铝、铁……记作一只羊、二只龟、三头驴,用铁锅煮。
[提问]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元素有哪些?它们在地壳中是如何存在的呢?
[学生查阅资料获取答案][提
问]水占人体体重的70%左右,猜想我们人体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有氧元素、氢元素。因为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指导阅读]学生阅读课本。
[提问]生物体中元素含量居前三位的是什么?地壳中这三种元素的含量多吗?[
学生回答]氧、碳、氢。氧元素很多,而氢元素、碳元素较少。[师生交流]生活中常见的药品或一些商品的标签,查看各元素的含量,并交流讨论、绘制图表。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问题:
(1)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
(2)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___。
(3)该教师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否符合该部分内容的课程标准?并加以说明。
(4)试说明教学内容是否一定要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教学?为什么?

参考答案:(1)质子数不同。(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3)“元素”部分的课程标准:①认识氢、碳、氧、氮等...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生命和健康,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公民主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体了解食品安全信息。而大多数食品安全问题都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是一个可行的方式。
材料2:2011年9月5日,央视财经频道《消费主张》栏目一则题为“杂味儿的味精”的报道,披露了青岛两家味精厂生产的味精中谷氨酸钠含量严重不足,除此之外,还含有超标的硫酸镁和食盐等杂质。
问题:
(1)在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体现了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什么基本理念?
(2)材料2的内容能否用于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如果能,可以从什么角度切人进行设计,并写出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3)列举两个可以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化学教学内容。

参考答案:(1)在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体现了“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践中感受...

问答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在讲解“水的组成”一课时,某教师采用了如下导入:俗话说水火不相容。可是,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却燃起了熊熊大火。1977年11月9日,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里斯的水域内,发生了一次大火。当时,海上风浪已经接连数日没有停息了,这天,一阵强大的飓风过后,海面上突然燃起熊熊大火,颇为奇观,火光照耀四周数十公里。当时,剧烈的火焰竞使海天连成一片,形成半壁通红的壮观景象,目击者们无不目瞪口呆。海水为什么起火?这其实跟水的组成关系密切,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水的组成。问题:(1)该教师采用的是哪种导入方式?(2)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常见的导入方式?(回答不少于4个)(3)请自选一种导入方式,为初中化学教材中的任意一节内容设计一个导入过程。

参考答案:(1)采用的是故事导入法。(2)实验导入、激趣导入、游戏导入、复习导入等。、(3)采用实验导入法,以“神奇的...

问答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和物质性质的关系,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情境:
(1)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放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支蜡烛,一高一低,点燃以后,用透明玻璃罩罩住两支蜡烛,哪一支蜡烛先熄灭?为什么?
(2)学生就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3)实验探究。
(4)根据实验现象继续讨论,得出结论。
(5)后续思考。
问题:
(1)如果你是这位教师,请分别介绍你将如何调控、处理(1)(2)(3)(4)中描述的场面。(2)如果你是这位教师,你将如何给学生设计后续思考活动?

参考答案:(1)步骤(1):教师倾听并分析学生可能会做出的答案,对于学生的答案,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持有相...

问答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以下是三位教师在进行“燃烧和灭火”一节的教学时引入环节的设计方案。方案一:教师给学生预备了实验用品,包括:酒精灯、火柴、纸条、煤块、小石块、坩埚钳。教师给学生的任务是:每组从实验用品中选定一种物质为操作对象,在30s内动手让这种物质燃烧,并且当教师数到30s时燃烧要恰好停止。活动结束后,全班交流活动中的感受,讨论:你是怎么让物品燃烧的?燃烧的物品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熄灭的?燃烧和灭火的条件是什么?方案二: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多届奥运会火炬的点火方案,如悉尼奥运会的水下点火,我国在珠穆朗玛峰的火炬传递等,同时介绍了不同的点火方案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是什么。进而提出问题:在讨论点火问题时.研究人员必须思考哪些问题?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方案三:教师向学生演示二氧化碳既生火又灭火的实验:同一个大烧杯中一边放入点燃的蜡烛,另一边放入一块包着淡黄色粉末的脱脂棉,将一集气瓶二氧化碳倾倒入烧杯,蜡烛熄灭,棉花却燃烧起来。教师提出问题,蜡烛为什么会熄灭,棉花为什么会燃烧?燃烧和灭火的条件是什么?请结合上述三个引入方案,回答下列问题:(1)请简析上述三个教学引入方案各自的特点是什么?(2)你认为选取和使用情境素材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3)从情境素材的选取和使用方面评价上述三个方案。

参考答案:(1)方案一:从学生活动引入,活动背后恰恰蕴藏着对核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办法,经过活动后的反思,可以帮学生把零星的直觉的思...

问答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分子与原子”的教学实录。
[张老师的教学实录]
[社会引入]投影flash动画。画面1:晒衣服,水去哪儿了?画面2:路过花店闻到花香。画面3:糖入水,糖不见了。以上几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就可以解释以上现象了。
[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并提问学生,你看见了什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得出结论]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演示实验]A烧杯是水,水中滴加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B烧杯中是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并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猜想]①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与B烧杯无关。②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③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中溶液变成红色。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①用洁净烧杯C装水,滴加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②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烧杯内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烧杯,观察现象。
③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
①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
②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分组实验]A组:一杯开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
B组:两个集气瓶,下面一个集气瓶盛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上面一个集气瓶盛空气,抽走中间玻璃片,观察现象。
C组:①50mL水与50mL水混合;②50mL酒精与50mL酒精混合;③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观察现象。
D组: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活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
[得到结论]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
[投影]①几种常见分子模型;②模拟空气中的氮气分子、氧气分子、水分子、氦原子等微粒模型以及运动情况。
[知识梳理]①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②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③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模型演示]①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一人演示一人解说);②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
[分析]
[得到结论]
①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发生改变。
②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质疑探究]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投影]①水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②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得到结论]
①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③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④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李老师的教学实录]
[激趣导入]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演示实验]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播放动画]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讲解]闻到花的香味,原来花中有香味物质的颗粒扩散到空气中飘进我们鼻孔。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现象,科学家们已利用科学技术证明了物质是由一些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它们就是分子和原子。
[结论]宏观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却能看见水?
[投影]经测定: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个水分子。
[得出结论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讲述]从课堂开始时的品红消失实验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演示实验]氨水使铁树上的棉花小球依次变红。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氨水并没有与棉花上的酚酞接触,棉花上的酚酞变红原因是什么?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呢?
[得出结论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提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
[演示实验]把同样大小的糖放入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中。
[得出结论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演示实验]将两支量筒中各量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然后都倒入100mL量筒中观察是否是100mL呢?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得出结论4]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演示实验]用注射器分别抽取等体积的水和空气,用手指堵住针头口,推压活塞,感受推压的难易。
[小结]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动画演示]水蒸发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和电解水的微观过程示意图。
[总结]物理变化: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只是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的分子。
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小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动画演示]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总结]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再分,分子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②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④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⑤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请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实录,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两位老师实验教学中的不同点。
(2)两位老师如何体现探究教学的基本程序?
(3)在该课程中,探究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相比的优缺点。
(4)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试比较两位老师进行小结的异同?
(5)结合该课,简单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答案:(1)张老师采用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形式,李老师主要采用演示实验。(2)课堂中探究教学的基本程序为问题一探...
赞题库

赞题库-搜题找答案

(已有500万+用户使用)


  • 历年真题

  • 章节练习

  • 每日一练

  • 高频考题

  • 错题收藏

  • 在线模考

  • 提分密卷

  • 模拟试题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版权所有©考试资料网(ppkao.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