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X 纠错

下面是一位高中生的习作,阅读并完成下列各题。案例:我最喜欢的一个词①俗话说,勤能补拙是良策,一分辛苦一分才。勤奋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词语,勤奋是多人都具有的美德。从古至今,有多少勤奋的例子,他们有的勤奋学习,有的勤奋工作,有的勤奋做研究……勤奋学习②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己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光从缝裂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进来,匡衡就用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文学家。
勤奋工作③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等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核武器的试验要在弋壁滩上进行,而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又层出不穷。邓稼先虽有“福将”之称,但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急,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勤奋研究④爱迪生发明电灯做了1500多次实验都没有找到合适做灯丝的材料,不眠不休地做了1600多次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碳丝灯泡,可以一次燃烧45个钟头。后来他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改良制造的方法,终于发明了可以持续照明1200小时的钨丝灯泡。他的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学习。⑤勤能补拙是良策,一分辛苦一分才。勤奋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而“勤奋”也造就了无数学者、人才、发明家⑥“勤奋”也一直激励着我奋发向上,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词语。
问题:1.请从第②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改正。2.请从立意、选材、结构、语言四个方面中选择两个对这篇作文进行评析,并指出修改建议。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错别字:第②段中,“蜡烛”应为“蜡烛”,第③段中“弋壁”应为“戈壁”。病句:第④段中:爱迪生发明电灯做了1500多次实验都没有找到合适做灯丝的材料,不眠不休地做了1600多次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碳丝灯泡,可以一次燃烧45个钟头。改为: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泡的初期,做了1500次试验都没有找到适合做灯丝的材料,直到后来,又不眠不休地做了1600多次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碳丝灯泡,这个灯泡可以持续照明45个钟头。
2.【参考答案】本文首尾呼应,中间采用三个名人故事来诠释主题,层次清晰、结构紧凑。粗粗一看,觉得这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但仔细一读,却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1)立意:审题不准。本文的题目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词”,学生写出了这个词语,但是中间内容完全与“我”无关,更与“我喜欢”无关。所以,本文犯了审题不准的毛病,立意也就无从谈起了。修改建议:让立意更鲜明起来。主要通过材料,归纳出事例给“我带来的心理冲击”,以此增强观点的说服力,增加立意的深度。(2)选材:选材重叠。文中三个片段三个素材,学生开头就明确地写出了勤奋学习、勤奋工作和勤奋做研究的选项,但是在选材时,第二个材料和第三个材料都是属于科学家进行研究的范畴,有重叠之嫌。修改建议:改变开头,或删去中间第二个材料,或改用其他材料,因为勤奋研究也是勤奋工作。(3)结构:比较清晰。中间材料点题部分做得还不够好。修改建议:找到每个材料与“我”的结合点,简要议论点题,加大“材料”与“主题”的结合紧密度。(4)语言:乏力。文章的语言整体上还算通顺流畅,但是部分句子却显得啰嗦乏力,如“造就了无数学者、人才、发明家”,学者也是人才,很显然,文章的语言还值得好好锤炼和推敲。修改建议:多用描绘代替叙述,改出色彩;锤炼语言,使之有力。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案例师: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那一句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生: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板书:清、静、悲凉)师:哪些段落来描写北国的秋?生:3~11自然段。师:文章是通过哪些画面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生:主要是刻画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师: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秋的?生: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师: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生:声色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师:江南的秋有什么特点?生:“慢”“润”“淡”。师:作者为什么要提到江南的秋?生:对比,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1)齐读第3段师: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常的景物来写故都的秋?生:租来的一椽“破屋”,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漏下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师:回答很好,北平的秋意,果真是无处不在,写了哪些秋色?生:碧绿、青天、花朵。师:秋色的特点是什么?(颜色的格调)生: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师: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生:冷清。师:凄清如许。观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哟!透人肌骨。又写了哪些秋声呢?生: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师:写了秋声,可我们还说它“静”,这是什么写法?生: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师:回答得很好,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谁能再举些例子?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生:课文《荷塘月色》中,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师:很好,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听到这微漠的声响,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觉?生:更加孤独,凄冷。师:在这样的清冷寂静的声色环境中,作者做了些什么?生:“泡一碗浓茶”“细数”“静对”。师: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生:悠闲、惬意、对故都秋的一种热爱。师:回答很好,这幅画面作者正是通过对秋声秋色的描写,透露出一种悠闲、惬意、对故都秋的一种热爱,还有些须凄冷、孤独。……
(2)读第3~8段,品味“秋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3)师:北方的秋雨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体现在哪些方面?生:灰尘尘的天气,凉风一起,便下起雨来;秋雨过后,天气很快晴朗;秋雨过后,温度下降得快。生:干净利索,而不是南方的“混混沌沌”。师:很好。这幅画面出现了两个都市闲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生: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师:透露出怎样的心境?生:悠闲中透露出一种感伤寂寞。师: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生: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师:请两位同学读一下这句对话,让我们体味一下“故都的秋”的秋味。生:“唉,天可真凉了--”生:“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师:读得怎么样?生:太快,太平淡,没有微叹的语气。师:再读一遍。生:“唉,天可真凉了--”生:“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师:这次比上次好多了,请同学们齐读一遍。生:“唉,天可真凉了--”生:“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师:很好,的确让人感到一种浓浓的“秋味”。(3)读第5~9段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谁能描绘一下剩下的两幅图?生:第5段描绘的是秋蝉的残声图,作者从广阔的角度写出悲切的蝉叫声,每刻都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生:第9段描绘的是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图。虽然只是平常的枣子,作者却给以了另一种含意,把枣子的生长过程看作是秋由始至终的过程,赞枣子的同时也是赞秋。师:这两位同学都回答得很好,基本上把作者描绘的景象都表达出来。作者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而这又是散文的什么特点的体现?生(齐答):形散而神不散。
师:那么,文中的“形”是什么?“神”又是什么?形神又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呢?生:“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两者的结合点是“清”“静”“悲凉”。师:很好。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那么什么原因会让作者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生:这肯定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师:回答很准确,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小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因而,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那么,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的红叶,为何不写颐和园的游人如织了。……(4)品读第13、14段师: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几乎醉倒了我们,然而却先醉倒作者自己。他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生:作者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运用对比来形象地比喻两者之味的不同,说明了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师:回答得很好。既然运用了比喻,那么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生:本体是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喻体是黄酒与百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相似点是“味”。师:回答得很正确,作者的意图正是如此。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句话?生:直抒胸臆,表达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再次与前文呼应。师:很好,文章最后的议论,是点睛之笔。作者愿意以生命为代价,与北国之秋同在,这足见他对北国之秋所倾注的深情。
问题:1.以上是一位教师在执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课的教学实录的片段,阅读并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本课体现了语文新课改的精神:第一,注重诵读教学,通过诵读加深对语言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

单项选择题

A.《离骚》:七月流火《陈涉世家》:鸿鹄之志
B.《醉翁亭记》:百废俱兴《扁鹊见蔡桓公》:讳疾忌医
C.《黔之驴》:黔驴技穷《赤壁赋》:杯盘狼藉
D.《劝学》:锲而不舍《孙权劝学》:豁然开朗

单项选择题

A.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时,忽略了结合文本来点拨
B.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不能采用学生阅读的方式,而应该由教师负责阅读,学生负责解析理解
C.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显然这位教师要没能帮助学生建立文本和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不能使学生的思维自然地进入到文本深处与文本、与作者展开真诚对话
D.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捕捉人物语言背后隐含的信息,从而使学生的理解停留在感知的浅层,始终没能走进人物的内心

单项选择题

A.通过视频片段,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
B.播放视频影像,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C.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使学习知识的过程更富有趣味性
D.视频的播放,限制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单项选择题

A.教材要求和学情都是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
B.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具体、完整,具有可操作性
C.活动化的教学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D.教学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应该由学生来确定

单项选择题

A.这位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B.读完诗歌后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个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C.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水调歌头》,体现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D.该堂课采用形式多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无一处弊端

单项选择题

阅读《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实录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教师板书“我来迟了”,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王熙凤偏偏就来迟了?师:“我来迟了”是王熙凤说的话。王熙凤在贾府中是一个活跃分子,贾府中的重大活动她都必定到场,积极参与其中。今天老祖宗的“心肝肉”从远远的扬州来了,大家都迎接来了,为什么偏偏她就来迟了呢?生1:王熙凤在贾府中是实权性人物,事务缠身,来迟了可以理解。生2:任何事情都有偶然性,来迟;事出偶然。生3:这是王熙凤出场与众不同之处--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生4:王熙凤以“我来迟了”出场,这是曹雪芹的特意安排,独具匠心。教师感到生3、生4的发言已经点到了问题的要害之处,就插画把问题转入到第二轮讨论:“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特意安排,独具匠心”。师:说得好!下边我们就探究一下好在哪里。生5: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在这个礼仪显赫之家,等级是非常分明的,她一定先拜见外祖母,然后摆件大舅母、二舅母,与他们见面叙情。即使在平辈中,还有珠大嫂子在前。如果王熙凤夹在其中,势必只能充当一个小配角。然而她又是一个好出风头、不安分守己的人物,这怎么能突出她的特殊身份、特殊地位和个性特征呢?(这位男生的发言获得全班热烈的掌声)生6:如果把王熙凤当做主角来写,而把贾母等老一辈放在一边,那么就会违背贾府的礼数,既不合情,也不合理。生7:“我来迟了”是王熙凤在后院笑着说出来的。有贾母在,连邢夫人、王夫人都是屏气敛声道德,而王熙凤却可以大喊大叫,“放诞无礼”,这说明她是有靠山的,有恃无恐,是一个有特殊地位、特殊身份的人物。对以教学实录片段中学生的回答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1、生2的回答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说明二人对王熙凤这个人物的形象特征没有理解
B.生3、生4的回答是从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的角度给出的答案
C.生5、生6、生7、生8的回答都是从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表现的必然性的角度给出的答案
D.以上片段中学生的解读表明了学生既感受到了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又体会和理解了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可谓一举两得

单项选择题

A.设计了三个问题(3)(4)(5)来分析并把握人物形象,三个“问题”都涉及对项羽性格的分析和对项羽人物形象的评价,存在重复问题
B.采用了“引入·激趣-初读·解决文言基础知识-再读·把握文本内容-品读·评析人物形象-结语·励志(或布置作业)”的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完成合理
C.“结语”仅仅是对学生讨论和讨论结果的评价,而且其评价表面上看是尊重了学生主体和对文本理解的多元,但实质上却难以切中肯綮,显得苍白无力
D.这则教学过程将重难点锁定在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上,准确恰当地抓住了课文的重难点

赞题库

赞题库-搜题找答案

(已有500万+用户使用)


  • 历年真题

  • 章节练习

  • 每日一练

  • 高频考题

  • 错题收藏

  • 在线模考

  • 提分密卷

  • 模拟试题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版权所有©考试资料网(ppkao.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