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X 纠错

阅读《安塞腰鼓》教学实录(节选),完成问题。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陕北,来到黄土高原,去欣赏独具风味的安塞腰鼓。好,大家一起来朗读一遍课文!(生齐朗读,师板书“安塞腰鼓”)师:听着同学们读出了《安塞腰鼓》的气势和豪迈,我作了个上联--听关西汉子抡大锤敲响安塞震天鼓。希望同学们在一会儿的学习中能够有所感悟。请同学们交流预习三分钟。师:同学们在交流的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提问,问出你的水平;评价,评出你的独到;质疑,亮出你的精彩。相信你自己,一定是最棒的!生:我来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师:这位同学对题目的理解,我感受到了几个词语:豪迈、雄浑、浑然一体、人鼓合一。生:文章和作者是分不开的,下面我来讲讲作者刘成章。刘成章,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写诗,而后转写词,最后写了戏剧,然后再写的散文。八十年代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刘成章是一级作家,他的第一篇散文《转九曲》获得了散文优秀作品一等奖。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获鲁迅文学奖,被选入《中国当代散文精华》。师:这位同学介绍了作者,刘成章是陕西省作家协会的会员,也是一个陕北汉子,他的文章也带有陕北的气息。生:为什么这篇文章多次提出“好一个安塞腰鼓”?有什么作用?师:这位同学问的问题很好,大家思考一下,看看谁能解答?(生思考)
问题:分析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

参考答案:

先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采取让学生自主质疑、谈论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从新课标的角度来看,教师践行了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有个性地表达想法。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

阅读《登高》教学实录(节选),完成问题。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完心情会很沉重。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补充转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在大脑中把画面构想得很逼真,而且每人都要切实地身临其境去体会。大家能做到吗?生:能。师(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一千两百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萧瑟的秋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从山下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师:大家听完这个故事,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生:是杜甫。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该生红着脸,噙着眼泪,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和)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生:好,还想再听。(师再朗诵,学生跟读)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老师,你很动情。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师:了解还是理解?生:理解。师:对,要想读好,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作“文如--”生:文如其人。
问题:分析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诗歌的。

参考答案:教师通过用语言描述来创设情境,酝酿情绪,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氛围,然后伴乐范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明白朗读诗歌...

问答题

读《陈情表》教学实录(节选),完成问题。师:作者“陈情”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用文中的原话回答。生:“听臣微志……保存余年”。师:他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的目的,而从自己的幼年写起?生:为了打动皇帝。师: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同意李密的请求吗?生:我觉得不会同意,生:我觉得会同意。因为“百善孝为先”,如果不能尽孝,又怎么能够去尽忠。师:看来文章第一段就打动了这位皇帝,后面的内容就不用看了。师:李密原来是蜀汉旧臣,原来在祖母有病的时候就一直做着官,而现在一归顺晋朝就不做官了,这样会招致晋武帝的怀疑的。所以,他在动之以情之后,还要晓之以理。请大家找出文中的理之所在。生:“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您把孝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而我正是要尽孝。生:“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师:人生七十古来稀。如果假定时日,忠孝之间的矛盾最终可以化解。“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都是可以解决的。此时,皇帝看到了他的道理分析之后,会答应他吗?生:会。师:有人说,读《出师表》不哭,不忠;读《陈情表》不哭,不孝。大家在学了这篇文章之后,有什么样的触动?请大家在课后写一篇读后感,题目就定为《我读(陈情表)》。
问题:分析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的。

参考答案:这个教学实录中的教师依据新课标中对学习目标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新课标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

问答题

阅读《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节选),完成问题。师:大家再回头看一下这首词的词牌和题目。词牌是什么?题目是什么?生1:词牌是“永遇乐”,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师:一般来说,一首词有了题目就有了明确的主旨,题目中哪个字能够明确主旨?生2:“怀”。师:古代文人的怀古之作,往往是借古人古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请大家自由阅读,看看词中上片写了哪些古人古事。生3:孙权、刘裕。师:上片的两个人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生4:孙权的典故是要表达作者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心情。师:怎么看出来的?生5:赤壁之战孙权一方以少胜多,战胜了曹操,此时,“气吞万里如虎”。师:作者写廉颇是为了什么?生6:为了衬托作者现在的境遇。师:廉颇老了还有人去问一问能不能吃饭,作者老了都无人问津。辛弃疾作为南宋臣民总共生活了四十几年,在这四十几年里,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召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尽管他一再上书,要求北伐,但朝廷从未真正采纳过他的建议。不要以为这里只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这是一位老人字字泣血的呼喊。大家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读这几个字呢?生7:让人流泪的感觉,“谁”应突出出来。师:还应突出“老、谁、饭否”,气息不要断。
问题:分析教师是如何引领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

参考答案:这个教学实录中的教师依据新课标中对学习目标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并根据新课标分层推进的...

问答题

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实录(节选).完成问题。师:刚才讨论别里科夫的死因,大概有三种意见:一是他是被柯瓦连科推下楼摔死的,二是被华连卡笑死的,三是他自己郁闷死的(学生笑)。从法医学的角度看,前两种属于他杀,第三种是自杀。大家觉得主要原因是他杀还是自杀?生1:是自杀,也就是说,他自己的人格不健全,心胸狭窄,被别人气死的责任应该在自己。生2:我觉得外因很重要,没有像柯瓦连科和华连卡这样的青年,光是像全城的人那样,他永远是不会死的。生3:我折中。自杀和他杀,都很重要,不能分主次。师:讲讲看。生3:说自杀么,是因为他的性格或者说他的个性是时代的产物。像前面分析的那样,他个人的保守、反动、落后,怕出什么“乱子”,完全是当时沙皇专制外强中干心理的表现…师:政治心理。接着说--生3:说他杀么,我觉得除了柯瓦连科和华连卡之外,还有一个人,就是那个画漫画的人,也是让他“郁闷”的,书上说“让他难堪极了”。师:噢,这个人差点被我忽略掉了,我们一起研究研究。大家看课文第八段,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个画漫画的人,你为什么会那样做?生3:我就是想让别里科夫出丑,让他难堪,谁叫他平时那么招人恨呢!师:这好像不大可能吧,丑化别里科夫形象,只要在画一张大一点的,贴在全城最显眼的地方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画那么多张呢?生4:从漫画的接收对象上看,发给中学教师和神学教师,显然要在教师集体中孤立别里科夫;发给当官的,大概是想告诉他们:“你的奴才居然要跟一个热情的女孩子结婚了,要出乱子了!”师:看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爱捉弄人的“促狭鬼”,倒像是一个很讲究斗争策略的--(部分学生小声说:地下党、革命者)师:大家的推想大胆而又新颖。不管怎么样,画漫画的人富有斗争机智,战斗手法犀利,与正面斗争的柯瓦连科、华连卡一起,构成了丰富的“新人”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不是完全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生:不是。师:应该说不全是。这也说明在这还存活着千万个别里科夫的重重黑暗中,也还透露出一丝光亮,一丝怎样的光亮?生5:朦胧的。生6:淡淡的。
问题:请分析学生在本片段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参考答案:学生在课堂的角色不单单是接受者,更是体验者。有体验才有感悟,才有评价。片段部分要把握创作“漫画”...

问答题

阅读《寻找春天的足迹》教学实录导入环节(节选),完成问题。师: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在这个美丽如画的季节,让我们一起微笑着迎接春的到来,好吗?生:好!(热情高涨)师:三天前,我已经让各个小组回去收集有关春天的信息,你们愿不愿意把最棒的展示给大家呢?生:愿意!师:好!有请四位同学给我们做主持人!(四位学生走上讲台,老师退至后排)主持1:窗外,小鸟在欢唱,漫山的小草嫩绿鹅黄,花儿绽开了微笑的脸庞,每一个角落都撒满阳光。主持2:在这个美丽的季节!主持3:在这个欢乐的时刻!主持4:让我们一起去寻觅春天的踪迹!(投影显示:第一板块--看春)主持1:首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美景!(配乐,大屏幕出示春天的美景)主持2:摄影家巧妙地捕捉到了春的每一个瞬间,我们的同学也拿起画笔,描绘出春的美丽热情,请绘画小组展示他们的作品。(绘画小组带作品上场,在屏幕前展示作品)生1:我画的是:春天到了,独角和双角精灵,还有各种昆虫都来迎接这五彩缤纷的春天,绿叶爬满整个枝蔓,展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生2:我画的这幅画,主要突出的是春天大自然的景象。美丽的春姑娘,乘着温馨的风儿,飞到了我们身边。她的手一挥,千万朵鲜花撒向大地,天地万物立刻变得五彩斑斓,显得更有生机和活力。生3:我画的是:春天那亭亭玉立、身姿妩媚、如锦如簇的花卉;在阳光下,泛着美丽绿色的树木;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的鸟儿和各种不知名的昆虫;还有跑跳着、放着风筝的孩子,啊,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先后有六位同学用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配以恰当的解说词)主持3:绘画小组的同学的功力真是不凡,他们不仅能绘春,解说词配得也相当精彩。感谢他们的精彩展示。(生鼓掌)(投影显示:第二板块--写春)主持4:书法小组的同学妙笔生花,用手中的毛笔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请他们上来展示毛笔书法。(书法小组带作品上场,在屏幕前展示作品)生1:我写的是“春暖花开”,形容春天到了,天气变暖了,各种花儿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景色非常美丽。生2:我写的是“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生命复苏的季节,万物都展示出新鲜的面孔。春是一年的开始.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们要在这个美的季节,做好一年的打算,让这新的一年更加精彩。生3:我写的是“姹紫嫣红”,春的使者把生机撒向大地,和风一吹,花儿探出脑袋;细雨一下,花儿绽开了笑脸。漫山遍野,万紫千红。(先后有六位同学用题板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并配以恰当的解说词)
问题:请评析本教学片段如何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理念的。

参考答案:(1)在该案例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就体现了:要想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必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时间或空间,让学...

问答题

读《离骚》教学实录(节选).完成问题。师:刚才大家在朗读的时候了解到诗人流露的独特情怀了吗?生:其实,没学这首诗也能了解屈原的情怀啊,谁不知道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呢?师:这首诗情感的起伏,你能体会到吗?生:好像没感觉。师:同学们希望老师怎样去教这篇课文呢?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希望从中可以得到些什么?生:我觉得老师最好不要直接给我们翻译或者让我们翻译诗中的句子,因为很难翻,又有方言词,翻译后肯定诗歌的味道就没了,听起来也会很累、很枯燥。但是,我又觉得如果不翻译,这首诗我们很难看懂,而且在积累文言词语方面也会有损失,会学得很心虚。我希望老师能用点新方法。师:那好,我们就把学习重点放在了解屈原的独特情怀上。因为诗歌字面意思较难理解,所以我们让这首诗尽量变得短些,这样就可以少一点要翻译的字词。请同学们尝试一下,看能否对文中的诗句进行压缩.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话。(学生埋头动笔,然后讨论了一段时间)生:我来改改前面几句。我将这些句子压缩成了“高阳苗裔,皇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
问题:分析教师是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

参考答案: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文本,根据学生具体学情改变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能够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思...

问答题

读《登高》教学实录(节选),完成问题。师: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最后发给大家两段文字,请大家课后阅读,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进行思考,写一篇以“自然?自由”为话题的文章。阅读材料一:病梅馆记(龚自珍)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天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阅读材料二:养鸟有道(郑燮)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耳。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只一片啁啾,如《云门》《成池》之奏;及披衣而起,额面漱口啜茗,见其扬犟振彩,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大率平生乐处,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比之盆鱼笼鸟,其钜细仁何如也!
问题:请对该教师课后作业的教学设计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①给出两段材料,加深文本理解,属于拓展延伸部分,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及对文本内容的巩固理解。②作业设置从阅读赏析到写作的...

问答题

读《观刈麦》教学实录(节选),完成问题。师:请同学们静静地思考一下大屏幕上的问题。知道答案的同学请举手。[投影展示]我们每天都要吃的大米和馒头来自于什么植物?这些植物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收割之后要经历些什么程序才能够成为可口的食物?(学生面面相觑,没有一个同学举手)师:请再看一[投影展示]你知道什么是刈麦吗?为什么要刈麦呢?[生讨论]师:××,你来,我知道你们家有大奔驰,你知道什么是麦子吗?生:麦子--麦子,麦子就是大米饭。(众笑,有学生纠正麦子是馒头)师:不怪大家。看一则真实的历史故事--[投影展示]《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晋惠帝,外面闹饥荒,有人向他报告灾情,说老百姓饿死很多。他反问道:“食物没有了,那么老百姓为何不吃肉粥呢?”(请生读。众笑)师(沉痛地):晋惠帝是个智力有问题的弱智皇帝。但在现实生活中,对农业和民生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胜数啊![投影展示]农家颜仁郁半夜呼儿趁晓耕,赢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请生读。教室气氛渐趋沉重)师:孩子们,农民苦,农民一年四季就盼着丰收啊
问题:分析教师是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悲伤情调的。

参考答案:①利用多媒体资源,从简单的生活实例入手,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简单问题引起学生反思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为文本解析体会民苦做...

问答题

读《阿房宫赋》教学实录(节选),完成问题。师:刚才大家提出了一些问题,剩下的这点时间我们解决其中的几个,其余的课后可以互相讨论解决,把参考答案及研究过程写到作业本上。师:“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这句话怎么理解呢?生:是句子怎么翻译,还是这句话在文中的内容如何理解?师:就是这句话跟前文有什么关系?哪位同学解决一下。请一位同学回答。生:可能把气候当成地理上的气候,是对上文两句话的概括。师:大家一起把前后两句话看一下,文中的“冷”“暖”是写自然气候的冷暖还是写人的感受的冷暖?生:我觉得应该是人的感受。师:用“冷”“暖”表现阿房宫的大也不算错,但是写主观感受要更切合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还有同学问两个词“王子皇孙”,是男是女?在这里老师告诉大家主要是指女。师:“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有没有同学把这个意思串一串。我们可以把问题解剖开思考。“一人”指谁?生:“秦始皇”。师:“可怜焦土”,大家对“焦土”如何理解?生:可怜化成了焦土。生:可怜变成了焦土。(经过讨论,同学倾向于第二种)(越读这个文章就越短,到最后剩下了几个句子)教师投影: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将下面的词填入上方的括号中:雄\大\众\多\靡\极\速\矣。问题:分析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的。

参考答案:①在理解句子方面,教师没有直接给出参考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难句。教师的语言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问答题

阅读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列各题。案例:师:苏洵的《六国论》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地方不太符合史实,有些地方说理也欠妥当,谁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学生思考,自由讨论后纷纷举手发言)生:我觉得课文中关于六国的灭亡顺序与史实不符。文中说“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可是根据我们学过的中国古代史,秦灭六国的时间和顺序分别是: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公元前229年秦灭赵,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公元前224年秦灭楚,公元前222年秦灭燕,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统一中国。文中的说法不太符合历史。生:苏洵提出的“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的观点是应该肯定的;但他的“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的观点,我们却不能赞同,我们认为燕国后亡是秦远交近攻的合纵策略所决定的。因为六国中燕、齐离秦最远,要先灭燕就必须越过赵、魏,这就势必会违背秦国的策略,就会对秦不利。因此,秦只能在灭亡了魏、赵等国后才进兵灭燕。由此可见,“用兵之效”的说法是不合历史真实的。……师:以上同学敢于质疑,并且分析得头头是道,老师在这里提出表扬。可是这样一来我就开始担心,苏洵的《六国论》“漏洞”这么多,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生:《六国论》第二部分的论据中虽有一些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地方,但总体来说还是反映了历史的规律,完全能够证实他“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胜,弊在赂秦”的观点。生:《六国论》是一篇借古讽今的政论文,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北宋王朝屈辱妥协的外交政策进行委婉的讽谏。因此,本文虽有不妥之处,但论证说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佳作。师:古人论史,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六国论》能够针对现实,借评论六国讽喻北宋王朝,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文章的意义是深远而积极的。不过,北宋统治者并没接受这些意见,“庆历纳款”后又过了31年,宋神宗熙宁八年(1073年),辽国又一次提出领土要求,神宗比他的前辈走得更远,竟然割了山西境内黄河东西700里土地给辽国。以后的北宋、南宋统治者同样不接受这些历史教训,因而最终招致了灭亡。因此,从这点看,《六国论》借评论“六国破灭”的史实,精辟地提出了“弊在赂秦”的观点,以警告北宋统治者,要他们汲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文章写得尖锐泼辣,机锋雄辩,很有警策作用。尽管苏洵的史论并不确切,但他“文为时作”,针对北宋王朝赂敌求和的现状,主张抗战守土,这在当时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问题:1.阅读以上教师有关《六国论》的教学实录(节选),并对其作出合理评价。

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首先,本案例片段较好地做到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阐发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
赞题库

赞题库-搜题找答案

(已有500万+用户使用)


  • 历年真题

  • 章节练习

  • 每日一练

  • 高频考题

  • 错题收藏

  • 在线模考

  • 提分密卷

  • 模拟试题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版权所有©考试资料网(ppkao.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