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X 纠错

(教学设计题)李密《陈情表》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课文介绍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第七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所选课文时代不同,文体不一,所抒发的感情也各有不同;有回归田园的乐趣,有才士不遇的悲情,有人世沧桑的感慨,有不懈追求的壮志,也有友情与亲情的抒发。语言或典雅华丽、气韵灵动;或沉郁顿挫,令人回肠荡气;或娓娓道来,质朴自然。所有这些,都是古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至今读来仍能感人肺腑。阅读这些作品,要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最好能够熟读成诵,这样就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树立常见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生情况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班级45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3.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本文层层推进,措辞委婉,情真意切地陈说自己不能应命的理由,请从中找出后世常引用的文句,加以体味。并尝试写一段话,表达出自己的某种无奈之情。

参考答案:

1.(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过程与方法: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2)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①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文言文教学应该落实以下任务: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②《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至爱亲情”单元的第一篇,它是文质兼美的古代抒情散文,由晋初散文家李密写成。教学该文的情感重点主要是引领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文章表达的人间真情,接受浓浓亲情的洗礼,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2.【参考设计】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二、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李密,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建立了西晋王朝。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三、梳理课文(一)第一段1.先读课文,疏通文意。2.问题串讲: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主题?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六月--慈父见背、四岁--舅夺母志、少--多疾病、九岁--伶仃孤苦横的方面:(外、内)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翻译下列词语和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舅夺母志悯臣孤弱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终鲜兄弟门衰祚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二)第二段1.先读课文,疏通文意。2.自由诵读第2段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明确:两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明确:表时间:逮、前、后、寻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C.第二层何处可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明确: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3.翻译下列词语和句子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察臣孝廉、举臣秀才、供养无主除臣洗马、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责臣逋慢、告诉不许(三)第三段1.先读课文,疏通文意。2.串讲(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层面来展开的?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2)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3)品味二、三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四)第四段1.先读课文,疏通文意。2.具体研习第4段(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愿乞终养”(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尽节”“报养”--忠孝两全(3)用语有什么特点?“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四、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五、梳理课文结构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愿乞终养。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六、艺术特色1.融情于事。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七、讨论课后练习八、字词整理古今异义;通假现象;成语;判断句;被动句;文化知识九、板书(略)3.【参考设计】一、导入:同学们,学习完整篇文章,大家再来回味一下,李密的哪些言辞最有说服力?二.讨论发言1.学生讨论,发言:“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教师适当引导,评价)2.总结李密的陈情技巧学生齐读分享的句子,体会情感。(学生发言,教师引导,评价)明确:结构层层推进,措辞委婉,情真意切三、拓展延伸同学们,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许多的无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陈情,宣泄一下内心的无奈之情。(说明写作要求,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1.学生独立完成作文创作。2.学生互相批改,分享批改时遇到的精彩作文或段落,同时选出代表性问题进行批改。(教师总结,提示)3.根据修改建议,再次创作,由学生投票选出范文进行分享。4.学生畅谈活动后的感受。(教师总结发言)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

教学设计题]韩愈《师说》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入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予。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课文介绍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11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
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些散文中,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有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我们会更加体会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同时还应当有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树立常见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级45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2.依据教学目标给本篇课文设计一个课时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3.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探讨作者观点的进步意义及哪些起到可借鉴的作用。

参考答案:1.(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问答题

(教学设计题)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原文(诗前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平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拔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课文介绍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六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蜀道难》《杜甫诗三首》《李商隐诗两首》。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题材扩大,诗体完整,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级45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3.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找一些古典名曲,配乐朗诵这首诗,配乐时注意音乐与诗意的协调。

参考答案:1.(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够准确默写;积累词句,并灵活运用。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阅读,进...

单项选择题

A.理解语文课标理念
B.钻研教材内容
C.了解学生实际
D.指导学生背诵

单项选择题

A.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师生交往的互动性和互惠性
B.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C.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D.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单项选择题

A.整体性原则
B.及时性原则
C.实效性原则
D.可操作性原则

单项选择题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因素的制约

赞题库

赞题库-搜题找答案

(已有500万+用户使用)


  • 历年真题

  • 章节练习

  • 每日一练

  • 高频考题

  • 错题收藏

  • 在线模考

  • 提分密卷

  • 模拟试题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版权所有©考试资料网(ppkao.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