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X 纠错

参考答案:

《诗经》诗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全面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周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为更好地阐述这一问题,我们从《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周代社会的思想意识两方面论述,以证实《诗经》内容之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第一,《诗经》全面反映了周人的劳动生活。农耕、蚕桑、采摘、纺织、染色、建筑、狩猎、捕鱼、缝纫、搓绳、修缮、畜牧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反映劳动生活的诗篇中,不仅反映了劳动诗社会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的第一创造者,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及贵族统治者对劳动的偏见(如二雅中仅有反映狩猎和畜牧的诗篇),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反映劳动生活诗篇的研究,可以全面认识周代生产状况、产品的分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有助于我们了解周代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
第二,《诗经》反映了周人的爱情、婚姻及家庭生活,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婚礼仪式等,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如反映爱情生活的作品,或描写了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坦率的表白,或描写青年男女在一起游戏时的快乐和幽期密约时的兴奋,或描写真挚的相爱和刻骨的相思,或描写失恋时的痛苦和爱情受阻时的反抗情绪。可以说,这些做平记录了青年男女相亲相爱的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了周代劳动人民的爱情观,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家庭诗人类社会的细胞,婚姻诗延续人类的纽带,先民十分重视婚姻问题,《诗经》中也有数量可观的反映婚姻问题的诗作,这些作品记述了媒人的活动,突出了媒人在婚姻问题上的重要地位,记述了隆重的迎亲仪式和繁杂的新婚典礼,甚至记录了一曲曲动听的赞美新郎、新娘的颂歌,再现了那热烈、喜悦、欢乐的场面。对于我们研究上古时的民俗风情及婚姻制度,提供了高贵宝贵的资料。作为农业部族的周人,十分重视家庭的稳定,把能否治理好家庭视为是否具有行政管理能力的标志之一,《大雅。思齐》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度,以御于家邦”之语,即为例证。《诗经》中许多诗篇,或描写夫妻间融洽和睦的家庭喜悦,或描写夫妻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或抒发了久别重逢的喜悦,或抒发了深切的悼亡之痛,或记录了信誓旦旦的诺言,或记录了弃妇们发自心底的悲怆的呼声。生动地再现了3000年前家庭生活的全貌。这些作品,感情缠绵细腻,风格婉约多姿,成为《诗经》中思想性、艺术性最高的作品之一。
第三,《诗经》反映了周人的兵役、徭役及战争生活。兵役、徭役是统治者强加在人民身上的沉重负担,尤其是西周后期“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诗大序》),再加上“四夷交侵,中国皆叛,用兵不息”(《小雅。何草不黄》序),使得兵役、徭役格外沉重。大量诗篇通过服役者的长号及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反映出服役者为自身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反抗,从而揭示了统治阶级内部劳役不均、分配不公的矛盾,从而再现了那个危机四伏、矛盾重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特征。《诗经》中的思妇之作,无论诗含情脉脉的期待,还是以酒消愁的苦闷;无论诗怒气冲冲的埋怨,还是激烈铿锵的誓言,都从另一个次面反映了不合理的兵役、徭役制度给服役者的亲人家属带来的巨大精神痛苦,有力地鞭笞了周代的兵役、徭役制度。这类作品感情丰富,描写细腻,语言诚挚,生动感人,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悲剧气氛,引起了千百万读者。战争伴随着人类的诞生来到人间后,就没有一天停止过。这些血与火的战争,客观上成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催化剂,加快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往来与融合,但在当时,却给人民带来无数灾难。《诗经》非常重视战争的记叙,这些诗作没有短兵相接的搏斗,没有血肉横飞的厮杀,有的只有对天子功德的歌颂,对将帅英武的赞美,对王师军容的强大及部队武器装备之精良的褒誉,自然,这与周人以修明文德、崇尚礼义为上,征战杀伐为下的思维模式有关,同时,这也是周人推崇谦恭和顺、温柔醇厚的理性精神的反映,诗周人追求中和之美的潜意识的流露,毫无疑问,这些诗作奠定了我国3000年来战争诗的基本模式与格调,影响可谓大矣。
第四,《诗经》反映了周人的政治生活。所谓政治,在阶级社会里是指阶段与阶段之间的斗争及本阶段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诗经》所反映的政治生活,自然首先就是奴隶们度奴隶主贵族的揭露和批判,这些诗作将统治者的凶狠残暴、贪得无厌、荒淫奢靡、道德沦丧等种种丑行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将他们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些作品记录了周代人民反抗斗争的轨迹,反映了人民参与意识的提高与成熟,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堪称现实主义文学佳作。二雅之中有一批贵族知识分子们在厉、幽时期,处于对国家前途,社会安宁及人生价值能否实现等问题的冷静思考,创作出一篇篇充满忧患意识的诗作,这些作品描写了国势衰微、敌人入侵、危机四伏、怨声载道的形势;抒发了深受排斥、不为重用、报国无门、前途渺茫的苦闷;宣泄了被诬罪祸、处境困顿、忧谗畏讥、举步艰难的愤怒;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塑造了一批形象鲜明生动的贵族知识分子形象。这些诗作,以其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与浓郁的抒情风味,成为《诗经》中对后世最有影响的诗篇。中国知识分子关心国民生,拯世济民的性格特征的形成,他们洁身自爱、崇尚理性、不肯向恶势力低头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均与此有关。所谓“风雅”“兴寄”中的“雅“,正是指此类作品而言。
第五,《诗经》反映了周人的宗教生活。宗教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与社会物质生活及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经》对周人的宗教生活有全面的反映。周人继承了殷人的宗教观念,并结合农业民族的特点,形成了对“天”“帝““神”特有的崇拜,对祖先神的崇拜及于农业有关神灵崇拜的宗教观念,从隆重的祭祀场景,到繁杂的祭奠过程;从周人祭祀天地、祖先时的虔诚心理到祭祀时尸、祝、主祭人之间的对话,甚至占卜算卦、圆梦解梦,《诗经》均有明确记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雅和周颂中各有一组颂扬祖先的诗作,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被誉为周族的史诗,记载了先民们沿着古老的黄河,在荒陌的土地上不断的开拓耕耘,创造出灿烂文明的过程,诗篇充满了对祖先英雄业绩的自豪感和崇敬心理,显示出中华民族先辈们勤劳、善良、勇敢、顽强的性格特征,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周颂中的《我将》《武》《赍》《般》《酌》《桓》为武王建国初期组歌《大武》,歌颂了武王的赫赫武功,对于巩固政权,镇压反对派势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见,在中国,宗教一开始便与政治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宗教政治化是周人宗教的一大特色。祭坛就是文坛,宗教仪式,宗教思想大量保存抒情诗篇中,这是周人宗教的另一特色。
第六《诗经》记载了贵族的燕飨生活,以往人们对这些作品不太重视,其实,这些诗作诗周人礼乐制度的反映,是我国饮食文化、酒文化的最早记载。更重要的是,周人有意识地在这轻歌曼舞、红灯酒绿的和谐气氛中,培养贵族清高文雅的情操,去联络感情,增加血缘意识,加强宗法制国家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些诗作也反映了周人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有着一定的认识价值。
总之,《诗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祭祀典礼、战争行役、定国建邦、燕飨欢聚、君王贵族、将军大夫、君子淑女、农夫商贾、思妇弃妇、宠妇佞臣、等、全囊括在诗中,其信息量之大,资料价值之可贵,至今令人惊叹不已,整理《诗经》的内容,是我们始终应该进行的一个重要工作。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

简述孔子与《诗经》的关系。

参考答案:第一,孔子诗第一个将《诗经》选作教学内容的教师,又是第一位研究《诗经》的大师。他精辟地提出:“《诗》三百,一...

问答题

简述周王室采集、整理诗的目的。

参考答案:第一,加强王室与地方的紧密联系,强化王族的统治。众所周知,周王室为了有效地统治各地,曾大封诸侯,让那些与王室有密切血缘关...

多项选择题

A.《采薇》
B.《谷风》
C.《氓》
D.《七月》

多项选择题

A.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B.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C.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D.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多项选择题

A.《鹿鸣》
B.《谷风》
C.《生民》
D.《文王》

多项选择题

A.同仇敌忾,鼓舞士气
B.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C.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D.厌恶战争,反对战争

多项选择题

A.亡国之思
B.失意之悲
C.身世之慨
D.兴亡之感

多项选择题

A.《载驰》
B.《七月》
C.《采薇》
D.《鹿鸣》

赞题库

赞题库-搜题找答案

(已有500万+用户使用)


  • 历年真题

  • 章节练习

  • 每日一练

  • 高频考题

  • 错题收藏

  • 在线模考

  • 提分密卷

  • 模拟试题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版权所有©考试资料网(ppkao.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