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X 纠错

参考答案:

一、古代地方行政体制:
第一,省的主要长官及官府机构设置。元代的省设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为正副长官。又有郎中、员外郎,都事等分管省内各种事务。明代在省一级由丞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行政、司法监察、军事行政。三者合称“三司”,官互不统属,分别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清代在省一级设有总督、巡抚,是法定的封疆大吏。总督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在总督和巡抚之下,各省还设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提督衙门。布政使司设布政使一人,主管本省民政财政;按察使司设按察使一人,主管司法和监察;提督衙门设提督一人,主管一省军政。
第二,道的主要长官和官府机构设置。唐代的道以节度使为主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形成以方镇割据势力为导向的分裂局面。明及清初的道是监察分区,道的长官又分为两种:驻守某地,称为“守道”;巡察某地,称为“巡道”。乾隆时才专设“守道”和“巡道”,始有固定的辖区和编制,长官称“道员”。“守道”主管民政财政,“巡道”主管司法监察。
第三,路的主要长官和官府机构设置。宋代的路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路的机构,主要有四个监司,称为帅、漕、宪、仓。这些官员均由皇帝委派。元代的路是二级行政区划,统属于省。路设总管府,有达鲁花赤、总管、同知等主要官员。
第四,府的主要长官和官府机构设置。地方上府的名称始于唐代,有京府和散府之分。府设府尹一人为长官,设少尹二人为副长官。宋代京府设知府为长官,并兼京路留守司留守,后改京府长官为尹。散府设知府事为长官。明清的京府(顺天即北京,应天即南京,奉天即盛京),设府尹为长官,并设有府丞、治中、通判等官。其他各府是承上启下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知府为长官,设同知、通判为协理官。
第五,州的主要长官和官府的机构设置。东汉时,州作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原为监察区长官的刺史就成为最高的地方行政长官。随后,将刺史改为州牧,又加监军、将军名号,成为割据一方的实际统治者。到南北朝时,确定了州一级军、政组织的规模。隋代改州为郡,降低地方官的等级。唐代为加强地方统治,又改郡为州,以剌史为长官。宋代的府、州、军、监是同一级行政区划。明清的直隶州如府,散州如县,设知州为长官,州同。州判为副官。
第六,郡的主要长官和官府机构设置。秦在郡设郡守作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掌管全郡事务;设郡尉以辅佐郡守,分管军事;置郡监以掌监察,是中央设在地方上的耳目。他们都接受中央政府的节制,由皇帝直接控制。汉代郡国并行,郡设守(太守)、国设相,为郡国最高行政长官。另设郡尉(都尉)、国设中尉、协助守、相分管军事。东汉时,郡的主要长官是太守,另设丞(边郡为长史)为太守副职。魏晋南北朝因循未变,只是封国长官改为“内史”,职权地位与太守相同。隋代虽仍以太守为主要长官,但不再是唯一的长官,形成一郡三位长官的体制。
第七,县的主要长官和官府机构设置。自秦以来,县的主要长官是县令(大县)、县长(小县)。宋代,县的主要长官是知县(元代为县尹,并设达鲁花赤)。历代县长官的职责不变,号称“亲民之官”。
第八,县以下的基层行政组织。秦汉在一县之内分成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除外,在县以下,还有亭一级组织。魏晋南北朝基本因循汉代的乡、亭、里体系。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其中一项就是实行“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其职责是检查和审定户口、征发赋役、办理一般民事诉讼。隋唐五代宋初,实行乡里行政组织。至王安石变法时,实行保甲制度。金、元在汉族地区实行村社制度。明清实行里甲和保甲制度。里甲制度,其乡村编制是:110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10人轮流担任里长;其余100户分为10甲,10户户主轮流担任甲首,每年轮流一次,十年轮遍。明代十年重新编审一次,清代改为五年。里甲主要职责在于收税和检查户口,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二、地方行政体制利弊清楚,特点鲜明。
其有利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权,不允许有相对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第二,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必然抓紧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第三,地方基础行政组织的超稳定与人身控制,从秦建立县级行政组织至清代的2000多年间,一直没有发生变化,其数目也总在1500左右。因此,在本级政权结构上也相对稳定。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地方行政体制的弊端。首先,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就不能有效地实行治理。诸侯王在有独立行政权的情况下,势必造成分裂;但对地方管制过死,也必然会限制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其次,造成地方官对君主和中央的绝对依赖。地方官为保持位禄。总是致力于专伺上峰意图办事,不顾实际治理效果。这是绝对集权专制统治的产物。总是来看,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利大于弊。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

评述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参考答案:中国是最早建立监察制度,并将其置于国家主要典制地位的国家之一。以御史所执掌的纠举弹劾,巡按考察为核心的监察制度,可以溯源...

问答题

南京国民政府规定的参加高等文官考试的必备条件。

参考答案:1929年颁布的《考试法》规定,高等文官考试是国家最高一级考试,是选拨县长以上高级文官与干部任职资格的考试,其地位尤其重...

问答题

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

参考答案:一是军事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建立了陆、海军。二是行政机构的改革,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调整和增设中央各部,组织责任内阁。三...

名词解释

三省六部制

参考答案:隋代在前代基础上更新厘定中央官制,确立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

名词解释

三公九卿制度

参考答案: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所谓三公,是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

多项选择题

A.外朝官,特别是一些权臣可能的篡权行为
B.宦官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与纵容
C.在制度的设置上,外朝官的权力逐渐趋于分散,直到废除宰相,失去了与宦官抗衡的体制力量
D.宦官的变态心理

赞题库

赞题库-搜题找答案

(已有500万+用户使用)


  • 历年真题

  • 章节练习

  • 每日一练

  • 高频考题

  • 错题收藏

  • 在线模考

  • 提分密卷

  • 模拟试题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版权所有©考试资料网(ppkao.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