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应当不处罚 B.应当从轻处罚 C.应当减轻处罚 D.应当免除处罚
A.按既遂犯处罚 B.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应当免除处罚
A.犯罪预备阶段 B.危害结果发生之后 C.着手犯罪后危害结果已经发生 D.危害结果发生以前的犯罪实行过程中 E.实施完毕犯罪行为后,犯罪结果出现前
A.牵连犯必须是出于一个犯罪目的 B.牵连犯必须是行为人实施了数个犯罪行为 C.牵连犯是在目的行为或者原因行为触犯了一个罪名的情况下,手段行为或者结果行为又触犯了另一个罪名 D.牵连犯是实质的一罪,所以不实行数罪并罚
A.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的特征 B.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可以依法作为从重处罚的情节 C.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D.单位一般成员实施的犯罪,不属于单位犯罪 E.犯罪故意、犯罪过失以及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
A.连续犯 B.继续犯 C.惯犯 D.吸收犯
A.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物是作为犯罪客体的社会关系的物质体现,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人则是作为犯罪客体的社会关系的主体 B.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而犯罪对象除非《刑法》有特别规定,一般不决定犯罪性质 C.所有的犯罪都有犯罪对象和犯罪客体 D.所有的犯罪都会侵害犯罪对象,但不一定侵害犯罪客体 E.直接客体是具体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直接客体有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之分
A.犯罪行为没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B.犯罪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 C.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D.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的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E.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追诉时效中断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A.罪刑法定原则要求,禁止绝对不定期刑 B.罪刑相当原则要求,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C.实施一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不同罪名的是想象竞合犯 D.犯罪行为自着手实施到由于某种原因终止以前,一直处于持续过程中的是继续犯 E.连续犯的追诉时效,从第一次犯罪之日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