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B.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C.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D.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在2小时内向辖区人民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B、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后,应在3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 C、各级人民政府接到事件报告后的2小时内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D、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省、地、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视事件性质、波及范围等情况,及时与邻近省、地、市、县之间互通信息。
A、对已经检伤分类待送的伤病员进行复检。对有活动性大出血或转运途中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者,应就地先予抢救、治疗,做必要的处理后再进行监护下转运。 B、医疗机构若无相应能力治疗伤员、病员,可以拒诊、拒收伤病员。 C、在转运中,医护人员必须在医疗仓内密切观察伤病员病情变化,并确保治疗持续进行。 D、认真填写转运卡提交接纳的医疗机构,并报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汇总。
A.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 B.一次发生食物中毒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C.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D.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A、卫生应急工作的首要目标是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尽可能地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初期。 B、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及时有效地调动相关卫生资源,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动员全社会参与,及时有效地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 C、卫生应急机制和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非常迅速的过程,短期内就可达到完善。 D、依法开展卫生应急工作
A、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影响极为显著。 B、正确有效的媒体报道不仅可以及时监视可能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各种潜在影响因素,而且在事件发生和处理过程中作为政府和公众的代言人,完全可以沟通信息、疏导情绪。 C、与媒体沟通的内容尽量以稳定人心为主,避免造成社会秩序的紊乱,因此可以将事件的影响及危害淡化。 D、通过与媒体的有效沟通,使其能在政府与公众之间起到有效的传播纽带作用,避免错误的舆论导向。
A、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就是以监测为基础,以数据库为条件,采取综合评估手段,建立信息交换和发布机制,及时发现事件的苗头,发布预警。 B、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分析其对公众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依次用红色、黄色、蓝色、绿色表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级别的预警。 C、根据当地实际,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低级别的预警线指标。 D、通过对疾病及健康相关事件的历史数据的分析,进一步验证预警指标的敏感性。
A、信息报告 B、预测预警 C、信息发布 D、疫情处置
A、疾病监测系统 B、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系统 C、疾病监测系统和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系统 D、以上均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