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因疾病导致的功能受限,不能参加正常的职业和社交活动 B.疾病导致的难以耐受的慢性疼痛 C.毁形带来的痛苦 D.因疾病导致的悲观、绝望情绪 E.因有些躯体疾病本身就是致死性疾病
A.通过适当释放蓄积的情绪,改变对危机性事件的认知态度 B.结合适当的内部应付方式,帮助当事人获得对生活的自主控制 C.预防发生更严重和持久的心理创伤,恢复心理平衡 D.重塑当事人的人格 E.结合适当的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帮助当事人度过危机
A.通过各种途径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表达过自杀意愿者一 B.近期遭受了难以弥补的严重丧失性事件者 C.家属对其过分关爱体贴者 D.慢性难治性躯体疾病患者突然不愿接受医疗干预者 E.近期内有过自伤或自杀未遂行动者
A.5%-25% B.10%-40% C.15%-55% D.20%-70% E.25%-75%
A.因疾病导致功能受限 B.因疾病导致慢性疼痛 C.毁形带来得痛苦 D.“不治之症”导致绝望情绪 E.因疾病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A.现场干预 B.认知状态 C.情绪状态 D.意志行为 E.应对方法资源
A.自杀未遂者脑脊液(CSF.中5-HT的代谢产物5-HIAA降低 B.越是致死性企图,病人CSF中5-HIAA降低越明显 C.抑郁症患者对芬氟拉明激发的催乳素分泌反应越迟钝,病人的自杀企图越强烈 D.对自杀者死后的脑研究揭示脑前额叶皮质5-HT活动降低 E.某些研究提示5-HT的生物合成酶-色氨酸羟化酶的L等位基因与自杀危险性有关
A.优柔寡断,丧失自尊 B.仅少数自杀者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不成熟的神经质倾向 C.具有冲动性和盲目性,没有攻击性 D.对新环境适应并不困难,但难于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 E.自杀者一般存在不良的认知模式
A.当事人的认知状态 B.当事人的意志行为 C.当事人的应对方法、资源和支持系统 D.当事人的躯体状况 E.当事人的情绪状态
A.有寻死的愿望,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 B.有意毁灭自我的行动,但并未导致死亡 C.采取有意毁灭自我的行为,并导致了死亡 D.有意或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 E.反映死亡愿望并不强烈的一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