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对保险产品的不确定利益承诺保证收益; B.诱导、唆使投保人为购买新的保险产品终止保险合同,损害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合法权益; C.使用保险产品的分红率、结算利率等比率性指标,与银行存款利率、国债利率等其他金融产品收益率进行简单对比; D.阻碍投保人接受回访,诱导投保人不接受回访或者不如实回答回访问题; E.其他销售误导行为;
A.销售人员 B.销售人员以外的人员 C.服务专员 D.续期人员
A.之前 B.之后 C.同时 D.之后10个工作日内
A.50名以上500名以下,100名以上500名以下,2 B.100名以上500名以下,100名以上500名以下,2 C.100名以上500名以下,100名以上500名以下,1 D.50名以上500名以下,100名以上500名以下,3
A.严重侵害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B.利用保险业务进行非法集资、传销或者洗钱等非法活动; C.进行销售误导,损害消费者利益的; D.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需要报告的行为;
A.负有间接管理责任的经营管理人员和其他间接责任人事前发现了销售误导行为并履行了相应职责,如采取措施纠正和制止违规行为、提出反对意见,或者主动向上级机关、监管部门反映、举报违规问题等。 B.发生因销售误导问题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后采取措施主动平息事件,积极化解纠纷,有效控制事态恶化,降低或消除负面影响的。 C.因销售误导问题受到监管部门监管谈话、监管函、其他监管措施或者行政处罚,未及时整改或者整改不力,导致销售误导问题反复发生的; D.有其他可从轻、减轻或免于责任追究事项的。
A.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 B.提前解除人身保险合同可能产生的损失; C.万能保险、投资连结保险费用扣除情况; D.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保单利益的不确定性; E.人身保险产品保险期间、交费期限,以及不按期交纳保费的后果; F.人身保险合同观察期的起算时间以及对投保人权益的影响; G.人身保险合同犹豫期起算时间、期间及投保人犹豫期内享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