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测试控制设计有效性的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B.考虑初步业务活动的结果 C.了解和识别内部控制的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D.测试控制运行有效性的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A.期末财务报告流程涉及的经营场所 B.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编制流程,包括输入、处理及输出 C.调整分录及合并分录的类型 D.管理层和治理层对期末财务报告流程进行监督的性质及范围
A.公司董事会认可其对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责任 B.企业已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出自我评价,并说明评价时采用的标准以及得出的结论 C.企业已向注册会计师披露识别出的内部控制所有缺陷,并单独披露其中的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 D.企业内部控制运行的一贯性
A.如果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为一般缺陷的,注册会计师应当与企业进行沟通,提醒企业加以改进,并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说明 B.如果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为重要缺陷的,注册会计师应当以书面形式与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沟通,提醒企业加以改进,但无需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说明 C.如果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为重大缺陷的,注册会计师应当以书面形式与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沟通,提醒企业加以改进,并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说明相关情况 D.如果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为一般缺陷的,注册会计师无须与企业进行沟通
A.企业组织结构、经营特点和资本结构等相关重要事项 B.与企业沟通过的内部控制缺陷 C.重要性水平 D.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概况
A.管理层 B.内部控制评价人员 C.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 D.审计委员会指导下的第三方
A.如果被审计单位在基准日后对存在缺陷的控制进行了整改,整改后的控制运行了足够长的时间,注册会计师即可将其视为内部控制在基准日不存在重大缺陷 B.注册会计师确定整改后控制运行的最短期间需要根据控制的性质和与控制相关的风险.无须运用职业判断 C.只要被审计单位在基准日前对存在重大缺陷的内部控制进行了整改,注册会计师即可得出该内部控制有效的审计结论 D.如果被审计单位在基准日前对存在重大缺陷的内部控制进行了整改,但新控制尚没有运行足够长的时间,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其视为内部控制在基准日存在重大缺陷
A.潜在错报的可能来源 B.账户中处理的或列报中反映的交易的业务量、复杂性及同质性 C.账户发生损失的风险 D.与账户或列报相关的会计处理及报告的复杂程度
A.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要求,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进行披露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B.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董事会的责任 C.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整个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 D.注册会计师只有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才能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
A.对控制的测试结果 B.审计范围没有受到限制 C.财务报表审计中发现的错报 D.已识别的所有控制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