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三级评价项目可以利用最近三年一个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监测资料 B.三级评价项目应至少在评价期内监测一次地下水水位、水质,并尽可能在枯水期进行 C.一级评价项目应在评价期内至少分别对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的地下水水位、水质各监测一次 D.二级评价项目应在评价期内至少进行一次枯、丰水期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
A.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井点采用均匀性布点与功能性布点相结合的布设原则 B.对于Ⅰ类和Ⅲ类改、扩建项目,当现有监测井不能满足监测位置和监测深度要求时,应布设新的地下水现状监测井 C.潜水监测井不得穿透潜水隔水底板,承压水监测井中的目的层与其他含水层之间应止水良好 D.一般情况下,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应大于相应评价级别地下水水位监测点数的2倍以上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A.新建项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改、扩建项目已经排放的及将要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在评价范围内的地下水中已经超标 B.建设项目在各个不同生产阶段、除污染源附近小范围以外地区,均能达到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C.削减措施在技术上不可行,但经济上合理 D.在建设项目实施的某个阶段,有个别水质因子在较大范围内出现超标,但采取环保措施后,可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A.一类 B.二类 C.三类 D.四类
A.污水水质复杂程度 B.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 C.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范围 D.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E.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大小
A.Ⅰ类建设项目应重点评价地下水水位(水头)降低或升高诱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B.Ⅱ类建设项目应重点评价建设项目污染源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C.Ⅰ类建设项目评价因子同影响预测因子 D.无论哪类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预测值未包括环境质量现状值时,应叠加环境质量现状值后再进行评价
A.大于或等于1/5000 B.大于或等于1/10000 C.大于或等于1/50000 D.大于或等于1/100000
A.评价工作等级 B.工程特征 C.环境特征 D.现状调查和评价数据 E.当地环境功能和环保要求
A.点源 B.连续恒定排放 C.面源 D.非连续恒定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