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两种方法均适用于加固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地基 B.施工前宜在现场进行单孔或群孔灌注溶液试验 C.采用压力灌注单液硅化法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既有建筑物的加固 D.碱液法加固地基的深度,一般自基底起算2~5m
A.8;6 B.10;8 C.8;5 D.10;6
A.主导地质环境因素 B.从属地质环境因素 C.被动地质环境因素 D.激发因素
A.石灰岩溶蚀速度与CO2扩散进入水中的速度有关 B.石灰岩溶蚀速度随着温度增高加快 C.降水通过含有机物的土壤下渗后溶蚀作用减弱 D.石灰岩的成因是因为岩溶泉水在出口处吸收外界CO2所致
A.膨胀土地基可采用换土方法进行地基处理 B.膨胀土地基可采用预浸水法消除其膨胀量进行地基处理 C.当胀缩性不大时可采用砂石垫层进行处理 D.可采用桩基穿透膨胀土层
A.砂石排水导流层-黏土防渗层-土工膜 B.砂石排水导流层-土工膜-黏土防渗层 C.土工膜-砂石排水导流层一黏土防渗层 D.黏土防渗层一土工膜-砂石排水导流层
A.地下水导流层 B.渗沥液导流层 C.集液池 D.调节池
A.膨胀土地基上的基础埋深不应小于1m B.平坦场地的砖混结构基础埋深应考虑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和地基的压缩层厚度的影响 C.以散水为主要排水措施时,基础埋深可为1m D.当坡度小于14°,基础外边缘至坡肩的水平距离不小于5m时,可通过计算确定基础的埋深
A.200kPa B.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 C.300kPa D.上覆土层的实际压力
A.地震区地质调绘前应搜集活动断裂、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和地震破坏变形的历史资料 B.地震区进行可液化土勘察时,测试孔间距不宜大于100m C.地震区场地评价时,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1g的地区,应划分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型 D.踏勘阶段地震区资料编制时,应在工程地质说明中阐述沿线地震动参数的划分情况及划分依据、方案比选意见及对下阶段工程勘察工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