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受体构型改变,离子通道开放 B.受体构型改变,离子通道不开放 C.受体构型不改变,离子通道不开放 D.受体构型不改变,离子通道开放 E.以上全不正确
A.体温降至30℃的过程中,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增强,时效延长 B.体温降至30℃对非去极化肌松药作用强度很少受影响 C.26℃以下低温,各种肌松药的作用均增强 D.低温对去极化和非去极化肌松药的影响程度不一 E.低温时泮库溴铵的肝肾排泄率减低
A.结合率改变 B.直接竞争 C.间接竞争 D.协同作用 E.代谢改变
A.接头前膜 B.接头后膜 C.离子通道 D.N2胆碱能受体 E.毒蕈碱样受体
A.眼轮匝肌肉-膈肌-肋间肌-四肢肌肉 B.眼轮匝肌肉-四肢肌肉-膈肌-肋间肌 C.眼轮匝肌肉-肋间肌-四肢肌肉-膈肌 D.眼轮匝肌肉-上肢肌肉-肋间肌-膈肌 E.眼轮匝肌肉-肋间肌-膈肌-四肢肌肉
A.频率为0.1~1.0Hz,刺激间隔为0.2ms B.用于粗略判断程度较深的神经肌肉阻滞 C.能够区分神经,肌肉阻滞的性质 D.用于判断呼吸抑制的原因是中枢性或外周性 E.敏感性较差
A.接头后膜有许多皱褶,以增加与神经下间隙的接触面积 B.皱褶的突起部分含受体最多 C.皱褶的凹陷部分含乙酰胆碱酯酶最多 D.神经下间隙宽度为200~300μm E.接头后膜是化学兴奋膜
A.每个囊泡所含的乙酰胆碱量是一个递质量子 B.一个囊泡释放的一个递质量子产生终板微电位 C.终板微电位即激发兴奋,收缩耦联 D.终板微电位不足以激发兴奋,收缩耦联 E.数百个囊泡同时释放数百万个递质才能引起终板去极化
A.新斯的明可拮抗 B.强直后增强 C.四个成串刺激的肌颤搐幅度出现衰减 D.对强直刺激的肌收缩效应维持良好 E.在肌松作用出现之前有肌纤维的成束颤动
A.胃内压升高 B.眼压升高 C.高血钾 D.肌痛 E.心动过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