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了解家庭成员对于本次治疗的动机和期待 B.了解家庭成员对当前问题的看法和解释 C.了解家庭成员的社会文化背景 D.故意淡化患者的病人角色 E.以上均不需要特别注意
A.家庭由独立的互不关联的个体和子系统组织在一起 B.家庭内部以血缘、婚姻、家族文化的代际传递、行为反馈等复杂的方式自我组织起来并持续发展的开放系统 C.家庭内部发生交互作用,而与外界之间保持相对独立 D.个体异常心理仅仅发生于个体内部,并不受人际系统内互动模式的影响 E.家庭治疗是将家庭内部每一个成员都看成是患者来进行个体治疗
A.在20世纪中叶,家庭治疗的研究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领域出现 B.弗洛伊德提出并在临床中实践家庭治疗 C.精神分析理论没有应用到家庭问题的治疗中 D.50年代末,关于交流和互动模式的理论基础已发展完备 E.80年代初,家庭治疗才被视为一种理解精神疾病根源及其治疗的新道路
A.4~8次 B.6~12次 C.6~8次 D.1~2次 E.以上均不是
A.自我与原生家庭分化,在工作中建立自我 B.调整与家庭和朋友的关系 C.调整夫妻关系,调整与原生家庭及祖父母的关系 D.调整夫妻间二人关系,与子女发展成年人之间的关系 E.一直保持亲密的夫妻关系,无需做出其他调整
A.拖延治疗时间 B.加强家庭成员与治疗师之间的配合度 C.仅仅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差异 D.寻找出对问题的合理解释,从而支持回答合理的成员 E.集中家庭中所有成员的矛盾,并通过向系统输入"差异"信息达到干预目的
A.症状往往出现于持续展开着的家庭生活周期发生变化、中断之时 B.系统思维重视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同时强调人际互动中的个体对情境的整体认知和评价 C.家庭治疗主要把人当作"黑箱"来对待,注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简单关系 D.患者的病态并不仅仅是内在的生物学因素构成的因果链条的最后一环,而是各种内因与外因之间互动关系的过程性、动态性表现 E.系统式家庭治疗师与结构式家庭治疗师在关于"正常家庭"的观念上存在分歧
A.循环提问 B.去诊断,去"标签" C.前馈提问 D.积极赋义 E.差异性提问
A."以毒攻毒"要求患者故意保持或"加重"症状行为 B.让家庭成员互换患者角色 C.故意淡化诊断的重要性,淡化患者角色 D.对当前患者症状及系统从积极方面重新描述 E.说服家庭成员接受每个人都是患者,不仅仅是其中某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