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土体密度 B.动剪切模量 C.动弹性模量 D.阻尼比
A.抗震设防烈度小于8度时 B.发震断裂为非全新世活动断裂 C.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时,前第四纪基岩隐伏断裂的土层覆盖厚度为70m D.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前第四纪基岩隐伏断裂的土层覆盖厚度为80m
A.采用箱基、筏基或钢筋混凝土交叉条形基础,加设基础圈梁 B.采用振冲挤密法处理,经处理后的地基液化指数为3 C.采用基础底面埋入液化深度以下的稳定土层中0.5m以下的深基础 D.调整基础底面积,减少基础偏心
A.地基为软弱黏性土,软土、不均匀土或液化土时,应估计地震时不均匀沉降值或其他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B.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 C.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础 D.同一结构单元可视地基条件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础
A.地震震级 B.震中距 C.场地类别 D.抗震设防类别
A.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 B.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础 C.同一性质的地基上不宜采用不同的结构类型 D.地基为软弱黏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时,应估计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
A.荷载值应取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值 B.基底平面平均压力不应大于调整后抗震承载力值,即P≤ C.基础边缘最大压力不应大于调整后抗震承载力的1.2倍,即Pmax≤1.2 D.基础底面零应力区面积不应大于15%
A.用非液化土替换部分液化土层 B.用非液化土替换全部液化土层 C.采用加密法加固时,应处理至液化深度下界 D.采取桩基时,桩顶伸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的长度(不包括桩尖部分),除应按计算确定外,对碎石土、砾石、粗砂、中砂、坚硬黏性土尚不应小于0.5m,对其他非岩石土不宜小于1.5m E.采用深基时,基础底面应埋入液化深度以下的稳定土层中,其深度不应小于0.5m
A.与基本烈度相适应的烈度 B.作为工程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C.比基本烈度提高一度的地震烈度 D.比基本烈度降低一度的地震烈度
A.应进行液化判别 B.应进行标贯试验判别 C.不需进行液化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