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病人的体位采取头和躯干抬高15°~20°、下肢抬高20°~30°的体位 B.尽量控制活动性大出血,可使用休克服(裤、袜等) C.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D.保持病人安静,避免过多搬动 E.可间歇吸氧,给氧量每分钟6~8L
A.中心静脉压 B.肘静脉压 C.血压 D.心率 E.尿量
A.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毛细血管后的小静脉处在收缩期 B.细胞内的溶酶体膜破裂,造成细胞自溶 C.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大量儿茶酚胺 D.细胞能量来源主要是糖酵解 E.毛细血管内有微细血栓形成
A.口渴减轻 B.动脉血氧分压上升 C.血红蛋白浓度上升 D.尿量增加 E.呼吸频率、脉率减慢
A.血容量不足 B.心功能不全 C.血容量相对过多 D.血容量严重不足 E.容量血管过度收缩
A.凡有大出血者,立即应用 B.用量为4~6ml/kg,升压效果好,心率减慢,尿量增加 C.输入250ml的效果相当于输注等渗液2000ml的复苏效果 D.作用机制为提高血浆渗透压,把组织间隙及肿胀细胞内水吸出扩充血容量 E.与分子量7万的右旋糖酐配伍使用,效果较单用好,而持续时间更长
A.感染性休克常有白细胞增高,核左移,白细胞内可有中毒颗粒、核变性 B.失血性休克红细胞和血细胞比容显著降低 C.DIC时,血小板可正常,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聚试验(3P试验)阴性 D.血钾、血尿素氮或非蛋白氮增高,二氧化碳结合力和血pH降低 E.肝功能损害使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L)增高
A.应在休克发生时尽早、足量使用 B.纠正酸中毒,否则血管活性药物作用发挥小 C.血管收缩剂用量不宜过大,防止加重心脏后负荷或微循环障碍 D.应用血管扩张剂后,微循环中的酸性代谢产物进入循环,加重酸中毒 E.血管活性药物必须配合其他抗休克治疗
A.是诊断休克的唯一依据 B.是休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C.是估计休克程度的主要指标 D.是组织细胞缺氧的主要指标 E.是休克最早的指标
A.5% B.5%~10% C.10%~20% D.20%~40% E.大于40% F.大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