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次抽样最强 B.多次抽样最强 C.基本一致 D.二次抽样最强
A.判断下批产品是否接收 B.分析过程不合格品率的波动情况 C.估计过程平均不合格品率 D.分析产品主要质量问题 E.分析产生产品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A.p0,p1值(P0<p1)应由供需双方协商决定 B.确定p0时,应考虑不合格或不合格品类别及其对顾客损失的严重程度 C.p1的选取,一般应使p1与p0拉开一定的距离,即要求p1>p0,IEC推荐p1/p0一般取1.5,2.0或3.0 D.P1/P0的控制有一定。p1/P0过小,放松对质量的要求,对使用方不利,但p1/P0过大会增加抽检产品的数量,使检验费用增加 E.A类不合格或不合格品的p0值要选得比B类的要大;而B类不合格或不合格品的p0值又应选得比C类的要小
A.可以 B.不可以 C.无法判断 D.需重新检验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A.总体中的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是相同的 B.抽样误差小 C.抽样手续比较繁杂 D.样本的代表性比较好
A.大批量硷验 B.检验费用高的产品批验收 C.生产质量不稳定的批交检 D.允许有较大的误判风险的情形 E.较高质量保证的场合
A.样本的代表性比较好,抽样误差比较小 B.抽样实施方便 C.抽样误差小 D.抽样手续繁杂
A.平均检出质量 B.批不合格品率 C.接受质量限 D.极限质量
A.分层抽样法 B.系统抽样法 C.类型抽样法 D.简单随机抽样法 E.计数标准型抽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