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对于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目前仍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在涉及骨组织移植的手术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能增加新附着形成的概率 B.任何牙周手术均可以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在龈乳头处 C.术中使用负压吸引是最有效的保持术区视野清晰的方法,使用冷冻的湿纱布局部压迫出血组织也能减少出血 D.可以单纯地使用血管收缩剂来止血 E.可配合使用止血材料来辅助止血,如可吸收明胶海绵、氧化纤维素、氧化再生性纤维素及微纤丝胶原等
A.彻底的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建立通道 B.消除牙周袋或降低牙周袋深度 C.为骨修整手术建立通道 D.暴露需要进行再生性手术的部位 E.切除感染坏死组织
A.龈沟深度<1.5mm时,修复体边缘不应超过龈下0.5mm B.龈沟深度为1.5~2.0mm时,修复体边缘不应超过龈下0.7mm C.龈沟深度>2.0mm时,建议行牙龈切除术以减少龈沟深度后再行修复治疗 D.为了美观,可将修复体边缘置于龈下1.0mm处 E.从牙周健康角度考虑,尽量采用龈上或平龈的修复体边缘设计
A.组织学评价 B.再次手术翻开观察 C.牙周探诊 D.放射学检查 E.患者的主观感受
A.遗传因素 B.吐舌习惯 C.药物敏感 D.上唇过长 E.菌斑刺激
A.适应牙体的自然外形,在牙冠的颊舌面近颈处形成与牙龈外形相应的凹陷 B.齐龈边缘 C.龈下边缘 D.颊舌侧的颈部1/3要突起 E.伸入根分叉之间
A.组织学评价最为可靠,但临床上对患者不可能进行,在动物实验中作为判断牙周再生效果的金标准 B.再次手术翻开观察,通过肉眼能观察到新骨形成,但难易判断是新附着或者是长上皮愈合 C.牙周探诊可作为常规检查,比较术前和术后牙周袋深度、附着水平及牙槽骨高度;但受牙龈炎症、探诊位置、探诊角度、探诊力度的影响 D.放射学检查常常会高估术前骨吸收的量及术后骨增量 E.放射学检查需要采用标准投照技术才具有可比性
A.牙龈切除术 B.改良性Widman翻瓣术 C.截根术 D.牙半切术 E.引导性组织再生术
A.分根术仅适用于下颌磨牙 B.术前需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 C.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可考虑行分根术 D.分根后需要修正牙体外形,形成2个单根牙的形态 E.伤口愈合期间最好制作暂时冠,以利形成牙间乳头,待6~8周后进行牙冠修复
A.探诊出血(BOP)百分比 B.牙周探诊深度≥5mm的牙周袋数量 C.松动牙的数目 D.除智齿外的牙丧失数 E.病变最重的牙的牙槽骨丧失量与患者年龄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