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龈沟深度<1.5mm时,修复体边缘不应超过龈下0.5mm B.龈沟深度为1.5~2.0mm时,修复体边缘不应超过龈下0.7mm C.龈沟深度>2.0mm时,建议行牙龈切除术以减少龈沟深度后再行修复治疗 D.为了美观,可将修复体边缘置于龈下1.0mm处 E.从牙周健康角度考虑,尽量采用龈上或平龈的修复体边缘设计
A.术后l~2周时先戴临时冠,植入永久修复体应于6周后进行 B.通过精密临时冠的诱导作用能使邻面龈乳头逐渐生长,应适时调改临时冠的邻接点位置,使龈乳头有生长空间 C.当龈沟深度小于1.5mm时,修复体边缘不应超过龈下0.5mm D.当龈沟深度为1.5~2.0mm时,修复体边缘不应超过龈下1.0mm E.当龈沟深度超过2.0mm时,建议行牙龈切除术以减少龈沟深度后再行修复治疗
A.遗传因素 B.吐舌习惯 C.药物敏感 D.上唇过长 E.菌斑刺激
A.糖尿病 B.骨质疏松症 C.吸烟 D.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E.心理压力与精神紧张
A.适应牙体的自然外形,在牙冠的颊舌面近颈处形成与牙龈外形相应的凹陷 B.齐龈边缘 C.龈下边缘 D.颊舌侧的颈部1/3要突起 E.伸入根分叉之间
A.病情评估 B.修复治疗 C.强化菌斑控制 D.确定复诊的间隔期 E.根据检查所见,进行相应的治疗
A.慢性牙周炎 B.侵袭性牙周炎 C.慢性龈炎 D.坏死性龈炎 E.增生性龈炎
A.组织学评价最为可靠,但临床上对患者不可能进行,在动物实验中作为判断牙周再生效果的金标准 B.再次手术翻开观察,通过肉眼能观察到新骨形成,但难易判断是新附着或者是长上皮愈合 C.牙周探诊可作为常规检查,比较术前和术后牙周袋深度、附着水平及牙槽骨高度;但受牙龈炎症、探诊位置、探诊角度、探诊力度的影响 D.放射学检查常常会高估术前骨吸收的量及术后骨增量 E.放射学检查需要采用标准投照技术才具有可比性
A.菌斑滞留及细菌种类的改变 B.多余粘结剂及带环的机械刺激 C.创伤 D.不恰当的牙齿移动 E.用橡皮圈关闭拔牙间隙
A.行X线影像学检查,观察剩余牙槽骨的量 B.探诊检查断端的位置 C.观察患牙与邻牙的关系、笑线的位置 D.评估患牙术后的冠根比例 E.患牙的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