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伤口的形状、大小、深度 B.伤口的污染情况 C.伤口的坏死程度 D.伤口内异物存留 E.伤口的出血性状、外露组织
A.没有骨关节损伤的前臂或小腿出血 B.全身各部位,尤其用于四肢的止血 C.深部伤口出血,如肌肉、骨端等 D.加压包扎难以控制的肢体大出血 E.损伤部位可视的破裂血管
A.20%一氯胺乙醇溶液或1:10次氯酸钙悬浮液 B.二巯丙醇、二巯基丙磺酸钠和二巯丁二钠 C.急救针,无急救针时,按中毒程度肌注阿托品和氯解磷定 D.肌注或静注对二甲氨基苯酚,或吸入亚硝酸异戊酯,静注25%硫代硫酸钠 E.具有中枢作用的可逆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氨基甲酸酯类药物毒扁豆碱
A.氯气 B.芥子气 C.西埃斯和亚当剂 D.光气和双光气 E.燃烧不全化学气体
A.2小时 B.4小时 C.6小时 D.8小时 E.10小时
A.发现危重情况应立即抢救,不能因检查而耽误时机 B.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可同时进行,步骤应简捷 C.体格检查应程序化,做到全面而突出重点 D.诊断不清者应严密观察,动态对伤情进行评估 E.接收成批伤员时对大声呻吟者要特别关注
A.伤后6~8小时内进行 B.伤后9~11小时内进行 C.伤后12~14小时内进行 D.伤后15~17小时内进行 E.应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可延至24小时
A.伤员伴意识障碍,病史收集困难 B.深在的和隐蔽的症状与体征被忽视,仅注意到局部创伤 C.基本功不扎实,检查不全面细致,对重要部位漏查,缺乏整体观念 D.缺乏火器伤弹道学的知识 E.未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A.防止舌后坠采取侧卧位,将舌牵出 B.也可采取俯卧位 C.放置口咽通气管或喉罩通气 D.上呼吸道阻塞的伤员,行环甲膜切开 E.气管插管
A.弹头由左臀部射入,呈直线或抛物线经腹腔空间止于右大腿 B.弹头由左臀部射入,经过左髂窝、腹腔和右髂窝,能量耗尽停留于右大腿 C.能量传递效应 D.血流扰动效应 E.远达效应 F.震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