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赵老师“煤炭资源的开发”一课的教学设计: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近十年来各种媒体上报道的官方和民间煤矿事故部分图片及数据统计表,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议题:开发煤矿有人付出生命代价,煤炭资源还要不要开发?开发的意义何在及应如何开发?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进行异质平等分组:A组学生从网络上搜索全国煤炭资源地区分布(组内成员各自分散收集)、资源总量信息;B组学生收集近十年来各年开采量、开采点数量及技术水平信息;C组学生从生活中去收集用煤领域及部门;D组学生调查煤炭开采区周围环境及开采安全措施;E组学生收集市民对煤炭资源开发的意见、建议及态度。
在资料收集结束后,进行组内讨论,教师在室内来回走动,及时进行指导。
各组展示自己图表数据及其他证据资料,汇报各组调查和讨论结果:
A组结果: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广,储量丰富,居世界第三位,可满足国内生产和生活各种需求,还有部分出口。
B组结果:近十年来的数据比较显示,随着生产力水平发展,开采量逐年增加,开采点数量渐渐攀升,开采技术愈加先进。
C组结果:煤炭在工业、农业、居民生活中都有广泛应用。
D组结果:开采引发工程及工伤事故,破坏周围土壤、植被、水资源及其他生态环境,影响工业生产和人民健康。
E组结果:市民认为煤炭开采就是经济收入,就是他们的“口粮”,理当开采。开采越多,经济收入越丰厚,生活条件才能改善。
教师将结果分列于黑板上,让各组学生全面分析五个组提供的信息,从信息中发现矛盾,如A组结果与D组结果互为矛盾,D与E也如此,要求学生展开辨析,教师注意引导各组不同观点的交锋,修正学生不当的思考,并诱导各组将矛盾聚焦为: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开发煤炭资源,能促进工农业快速发展,但开发又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怎么办?
教师通过循循善诱教给学生解决利弊并存(或发展与制约并存)类问题的方式,及去弊存利,克服或消除弊端。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何去弊?通过新一轮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遵循国家资源开发与保护法规,禁止无证小矿主盲目开采,提高开采技术,走资源利用和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将此结论也列于黑板上。
让学生综合黑板上的结论及讨论情况,归纳总结煤炭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然后教师修正和补充,得到最完善的结论。
问题:
(1)上述材料中,该教师主要采用了哪种地理教学过程模式?并说明该教学过程模式的优势与局限性。
(2)说明该教学过程模式的程序。
答案:
(1)该教师主要采用了讨论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①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和价值观,适应于科学观点的树立、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