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赵老师“煤炭资源的开发”一课的教学设计: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近十年来各种媒体上报道的官方和民间煤矿事故部分图片及数据统计表,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议题:开发煤矿有人付出生命代价,煤炭资源还要不要开发?开发的意义何在及应如何开发?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进行异质平等分组:A组学生从网络上搜索全国煤炭资源地区分布(组内成员各自分散收集)、资源总量信息;B组学生收集近十年来各年开采量、开采点数量及技术水平信息;C组学生从生活中去收集用煤领域及部门;D组学生调查煤炭开采区周围环境及开采安全措施;E组学生收集市民对煤炭资源开发的意见、建议及态度。 在资料收集结束后,进行组内讨论,教师在室内来回走动,及时进行指导。 各组展示自己图表数据及其他证据资料,汇报各组调查和讨论结果: A组结果: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广,储量丰富,居世界第三位,可满足国内生产和生活各种需求,还有部分出口。 B组结果:近十年来的数据比较显示,随着生产力水平发展,开采量逐年增加,开采点数量渐渐攀升,开采技术愈加先进。 C组结果:煤炭在工业、农业、居民生活中都有广泛应用。 D组结果:开采引发工程及工伤事故,破坏周围土壤、植被、水资源及其他生态环境,影响工业生产和人民健康。 E组结果:市民认为煤炭开采就是经济收入,就是他们的“口粮”,理当开采。开采越多,经济收入越丰厚,生活条件才能改善。 教师将结果分列于黑板上,让各组学生全面分析五个组提供的信息,从信息中发现矛盾,如A组结果与D组结果互为矛盾,D与E也如此,要求学生展开辨析,教师注意引导各组不同观点的交锋,修正学生不当的思考,并诱导各组将矛盾聚焦为: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开发煤炭资源,能促进工农业快速发展,但开发又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怎么办? 教师通过循循善诱教给学生解决利弊并存(或发展与制约并存)类问题的方式,及去弊存利,克服或消除弊端。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何去弊?通过新一轮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遵循国家资源开发与保护法规,禁止无证小矿主盲目开采,提高开采技术,走资源利用和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将此结论也列于黑板上。 让学生综合黑板上的结论及讨论情况,归纳总结煤炭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然后教师修正和补充,得到最完善的结论。 问题: (1)上述材料中,该教师主要采用了哪种地理教学过程模式?并说明该教学过程模式的优势与局限性。 (2)说明该教学过程模式的程序。

答案: (1)该教师主要采用了讨论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①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和价值观,适应于科学观点的树立、科学方法...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王老师“冰川是如何改变地表的”实验活动的教学设计: 在讲地球表面形态,关于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时,可以设计活动课。教师提出课题:冰川是如何改变地表的?要求学生做探索研究型活动。 由教师或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活动方案。分组准备工具:塑料容器、沙、水、纸巾、肥皂。 收集冰川类型的文字、图片资料,冰川引起侵蚀和沉积的地貌图片与相关资料。 在实验器材准备好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活动。 (1)在塑料容器内放入一些沙子。 (2)往容器内加满水并把它放进冷冻室直至水结成冰。 (3)把冰块从容器中取出来。 (4)用一张纸巾拿着冰,让有沙的一端朝下,放在一块肥皂上擦一擦。 (5)让学生观察移动的冰是怎样改变肥皂表面的?讨论并描述结果。 然后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冰川类型及冰川的侵蚀、沉积作用对地表改造的研究与讨论,教师在学生实验、讨论过程中进行引导和答疑、修正。 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及思路给予肯定和表扬,并补充研究成果。要求学生收集流水、冰川、风力、波浪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照片,比较它们对地形影响的异同。 问题: (1)上述材料中,该教师主要采用了哪种教学过程模式?并说明该教学过程模式的优势与局限性。 (2)说明该教学过程模式的程序。

答案: (1)该教师主要采用了参与—活动教学过程模式。①优势:参与—活动教学过程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使学生从比较被...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赵老师“交通与城市区位”一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城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世界上的城市,尤其是各大城市,一般都建在主要交通线上。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在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产生的区位有所不同。 【板书】交通运输不同,影响城市区位 教师:在古代,以什么交通工具为主? 学生:帆船、马车。 教师:在那样的交通时代,城市建在哪里? 学生:河流、大道的汇合处。 教师:南方、北方以什么为界?(秦岭—淮河为界)秦岭—淮河以南为南方,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湿润地区,南方雨季时间长,多河流,城市大都在河流汇合处,上次课我们共同学过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是沿河设城。那北方呢?雨季时间短,降水少,平原面积广大,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比如说古代的邯郸就是在两条驿道的交点上发展起来的。在古代,交通工具以帆船、马车为主;那么现代呢? 【引导阅读】现代是公路、铁路运输时代,在公路、铁路枢纽以及公路、铁路沿线出现了一批城市。 教师:有很多城市是因为铁路的修筑而发展起来的。例如石家庄,它原来不过是正定县的一个小乡村,当初京汉铁路(北京到武汉的铁路)修到正定县时,正定县的人说破坏他们的风水,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不料,后来石太、石德线,又在这里与京汉线相交。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其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其地位不仅超过了正定县,而且成了省城,人口也超过100万,而正定县只不过是个约3万人的小城,像这样“火车拉来的城市”很多,比如书上提到的株洲市,大家把书翻到第48页,读图 6.14株洲城市的发展,大家找一下,有哪几条铁路经过株洲市? 问题: (1)上述材料中,该教师主要采用了哪种地理课堂讲解方法?其一般过程是怎样的? (2)说明该讲解方法与归纳法的区别。

答案: (1)教师主要采用了由“理”析“地”的演绎法。演绎法是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演绎法以提出地理概念、原理和地理...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