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库
网课
在线模考
桌面端
登录
搜标题
搜题干
搜选项
0
/ 200字
搜索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口语交际教学的案例,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案例的教学目的是学习使用直接描述的方法表白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学习使用不同的间接方法进行表白和抒情。要求是参与者观察下面的一组照片,然后结对练习,从中选择一张进行描述,让你的同伴猜猜你在说哪一张。 教师给予的必要提示是:描述时不要从第一张开始;描述时可采用直接描述和间接描述的方法(直接描述如:紧张、愤怒等。间接描述如:她很疲惫,好像睡着了);想一想两类方法中各有哪几种不同的方式。 结对练习要求:你和你的同伴每人说一句话,为每张图配上一个不同的场景说明;可以利 用不同情境之间的相似性来触发联想,即利用引起相同感受的不同情境的描述来引发听话人的联想,从而达到表白感受的目的;想象一下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她会出现这样的表情,然后通过对这些情境进行描述,就可以描述她的表情了。 告诉你的同伴,哪一张照片里的情绪,是他(她)最常出现的,并请给出你的解释。只是,你可能需要对你的同伴在出现那种情绪时的表情、动作和常用语句等作出描述。至少用3分钟的时间,说说你现在的情绪如何。 下列对上述案例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白与抒情”是口语交际中常用的一种言语形式,本案例围绕这一口语交际能力。以“为照片中的表情作描述”这一种方式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
B. 本案例组织了“丰富的表情”这一训练素材,让学习者运用间接描述和直接描述的方法练习如何表白情绪,使活动目标针对性强,组织有序
C. 案例中的照片属于“结构性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语言源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实现了真正的开放的想象、开放的表达
D. 案例中的学生人情入境,在熟悉的表情的感召下,激发内在情感,对于语言的丰富性和情感性,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在线练习
手机看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学习第8小节) 师:[A]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都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怎样理解“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生:(思考片刻)表明马克思善于战斗、勇于战斗。 [B](师蹙眉、叹息,不发表意见) 生:[C](在座位上偷偷地小声说)表明马克思面对的攻击很多,却无力回击。 生:(主动回答,但声音较小)也可以表达马克思对自己追求的革命理想的执着。 师:[D](斜视学生)不要再瞎引申了。下面我们来看…… 师:(总结)马克思对敌人的“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拂去”,表明他对敌人的极端蔑视,体现了革命的大无畏精神。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的语言品味环节,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思考价值,通过充分讨论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 教态语言不仅包括教师的口头语言还包括了姿势、手势、表情等,这些也会在无形中给学生传递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要谨慎使用教态语言
C. 学生在座位下悄悄回答的那一答案很有道理,拓展了教师的理解,表明该生思维开阔,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的精彩预设
D. 对教学的组织过于拘谨,“不要瞎引申了”片面否定了学生的思维。强行掐断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幼苗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手机看题
单项选择题
学习完《雨巷》一诗,教师布置了两项作业:“归纳鉴赏本诗的收获,并写成《(雨巷)鉴赏小记》;以‘邂逅雨巷’为题,把这首诗改写成300字左右的散文或记叙文。任选其中一题认真完成。”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诗能养人。该作业就是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的过程
B. 这两项作业是在初读感知、细品赏读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的过程
C. 充分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
D. 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手机看题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