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一、【A】 初读悟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词,把握此词的感情基调,并想想诗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感情基调:深沉凝重、悲凉愁苦。 圭要内容:词人通过描写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二、【B】 再读品情:请几位同学朗读诗词,同学交流朗读体会,并共同鉴赏诗词是如何来表现诗人难以排遣的深重的愁绪的。 (一)抓住词中的叠词来品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 (二)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 (三)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C】 知人论世:“一切景语皆情语”。而一切情语都与词人的身世遭际息息相关。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重重叠叠的浓愁,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看看作者的人生历程。(幻灯片展示李清照人生历程) 四、【D】 比较阅读李清照早期诗词《如梦令》其一: 1.这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2.导致词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对高中语文课文《声声慢》一课的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读阶段人情,侧重于整体感知,在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个人充分感知语言,尊重其阅读感受,有利于学生进入诗词蕴含的深沉凝重、凄楚哀婉的情感氛围中
B. 再读阶段品情,侧重于对诗词语言的揣摩品味,通过学生示范朗读、交流朗读体会来共同鉴赏、品味词人抒写的难以排遣的愁绪
C. 知人论世阶段,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到诗词情感的依托.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D. 比较阅读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更形象深刻地感悟理解“词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时代不同.精神迥异”的特点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题。  范晔《张衡传》原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成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第三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廉颇蔺相如列传》  《苏武传》《李贺小传》。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人物传记,所选作品有《史记》《汉书》等正史中的人物传记,也有正史之外的人物小传。这些传记中的主人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青史,或以奇才异行惊世骇俗,都令后人景仰和追慕。  学习这些作品,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体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感情倾向;要注意这些传记作品多样的叙事写人手法,体味文章的格调与韵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树立常见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级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答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范哗的生平和《后汉书》;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②使学生对张...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