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阅读《短文两篇》中第二篇《第一次真好》的教学片段,完成问题。 教师导入新课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默读结束后,学生开始提问: 生1:“作者看到柚子树,为什么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生2:“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生3:“为什么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生4:“为什么作者觉得刚孵出来的雏鸟的样子很难看?” 生5:“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 生6:“作者为什么看到刚孵出的雏鸟吃不下饭?” …… 共有15个学生提出了问题(有些问题是重复的),在所有学生不再举手提问时,教师问:“谁能回答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回答: 生1:“因为作者生长在都市,第一次看到柚子树,所以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生2:“因为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的样子很难看,所以吃不下饭。” …… 在教师“好”“很好”的赞扬声中,有10多名学生对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有些回答是重复的)。下课铃响后,教师小结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后,结束了这篇课文的教学。 问题: 请对以上教学片段作出评析,并说明教师应该如何组织教学。

答案: 评析:表面看,这节课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完全成了课堂的主角。但仔细分析会发现,这节课存在着一个明显的...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阅读两位教师有关《好嘴杨巴》一文几个问题的不同设计,完成问题。 教师甲: (1)说杨巴口才“奇”具体是指哪件事?(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故事情节) (2)杨巴说了一句什么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理解杨巴的“敢说”) (3)杨巴又是在什么时候说话的?(理解杨巴的“快说”) (4)设计两句话:句①“中堂大人息怒!那上面不是脏土,是碎芝麻!”或者句②“中堂大人饶命,大人饶命!”让学生与原句比较,说说改成句①或句②,好不好,说明理由。(为下面环节作铺垫) (5)原句“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计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这句话,“好”在何处?(理解杨巴的“巧说”) (6)由此可见,杨巴是个怎样的人?(把握人物形象) 教师乙: (1)说杨巴口才“奇”具体是指哪件事?(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故事情节) (2)杨巴说了一句什么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话的?(理解杨巴的“敢说”) (3)杨巴又是在什么时候说话的?(理解杨巴的“快说”) (4)设计两句话:句①“中堂大人息怒!那上面不是脏土,是碎芝麻!”或者句②“中堂大人饶命,大人饶命!”让学生与原句比较,说说改成句①或句②,好不好,说明理由。(为下面环节作铺垫) (5)你认为原句中哪几个词要重读?说说你的理由。 (6)由此可见,杨巴是个怎样的人?(把握人物形象) 自始至终课堂学生反应积极,尤其第五个问题一抛出后课堂气氛很活跃,举手的学生很多,大家纷纷各抒己见: 生1:“压碎的芝麻粒”要重读,因为这是向中堂大人解释误会。 生2:“息怒”要重读,因为这是希望中堂大人平息怒火,冷静下来,听自己解释。 生3:“不知道”“不爱吃”要重读,因为“不知道”,所以值得原谅;而“不爱吃”就替中堂大人解释了砸茶汤的原因,这是给中堂大人一个台阶下,体现了他的机智。 生4:“痛改前非”要重读,因为这表现杨巴将过错都揽在自己身上,无形中给足了中堂大人面子。 …… 学生没有想到说到的,教师再点拨:“大人”“小人”两个词语反复出现多次有何用意? 生5:“大人”这个词体现出杨巴对李中堂的恭维,而“小人”这个词就是在贬低自己。 生6:这两个词还含有“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意思,这暗含了杨巴希望中堂大人能饶过自己的意思。 …… 问题: 你更喜欢哪一个设计,为什么?

答案: 更喜欢教师乙的问题设计。比较之后不难发现,这两个教师的问题设计,仅仅在第五个问题上有所差别,其他问题没有丝毫差异。但仅仅...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