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材料1:连续发生几起孩子轻生事件,让人心头沉重。在上海卢浦大桥上,一名17岁的青少年突然跑下车后迅速跳桥,紧跟着的女子因没能抓住他跪地痛哭。11岁女孩连续好几天没有做作业,班主任就把家长叫到了学校里,回到家,女孩就从7楼跳了下去,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还有一些最让人唏嘘的是其出事原因,“因为爸爸不让看电视”、“因为老师没收了手机”、“因为家长强迫我写作业”……如今,以孩子为中心成了许多家庭的生活模式,这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皇帝”、“小公主”,俨然变成了家中的“小太阳”,孩子们的成长太过顺利,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怎能经受得起暴风雨的摧折?青少年往往年轻气盛,遇事容易冲动,这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然而,动辄离家出走或选择轻生,却暴露出他们管控情绪和心理承受能力的不足。生活一辈子,怎么可能不遇到点挫折?“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古往今来,任何人成就事业,莫不是经历了一番挫折和努力。
材料2: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某中学女生晓琦在陈述咨询问题之前,就已控制不住地先大哭了一场。她表示心理压力特别大,起因于各类考试中突出的成绩表现,让自己在学校里成了“名人”,前几天有陌生的同学在路上遇到她,热情地跑过来“告白”:“哇,你就是晓琦吗?你真是太厉害了,我们几个都是你的粉丝,你就是我们的女生之光!”面对这些赞美,晓琦没有感觉到喜悦,反倒是沉甸甸的害怕。
咨询师发现晓琦并非是个不追求“优秀”的孩子,相反,她是个积极上进的孩子,渴望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个体,但是又害怕自己一旦被人发现“优秀”,这些自己渴望的“好”的东西就会立刻抛弃自己,所以她一方面刻苦努力追求着优秀,另一方面,又承担着优秀展示出来之后会消失不见的巨大恐惧。咨询师了解到、晓琦的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坚信“挫折教育”,觉得现在孩子的条件实在是太好了,担心以后出了社会不能适应或者抗挫折能力差,所以在晓琦小的时候,父母就阵营一致,为孩子营造一些“挫折情景”。父母的这番“好心”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反倒让她有了奇怪的因果联系,即“做得好——好会消失,环境会变差”。
(1)结合案例一,谈谈对划线句“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理解。(3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实际,试分析导致一些青少年抗挫折能力差的影响因素有哪些?(3分)
(3)结合材料并联系实际,你认为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合理的挫折教育?(6分)
答案:
(1)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人们怎样认识和对待它。如果认识到挫折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就对挫折有了较充分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