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题。  品诗——乐在其中  喜欢诗,因为诗是心的歌。  ——题记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李白的愁绪在皎洁月光的激发下,思乡之情跃然心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古代友人的感情交往犹如深千尺的潭水,更如广袤无垠的大海,当不得不悲伤离别时,那曾与朋友吟诗畅酒的场面浮现眼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才华横溢的曹操在晚年依然能吐露出不服老的壮心,这是怎样的一种气魄!诗歌的美在世世代代中吟唱、传诵,美在其中,乐在其中,在鉴赏诗歌的洪流中,我也是其中的一位。  ②面对书架上那厚重的唐诗宋词,年纪虽小的我却对陈旧古风的唐诗宋词仰慕已久。翻开沉甸甸的封面,排队站立、码放整齐的诗句印入眼帘。历经风霜的诗句相对于我——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确实头晕目眩。但是,教语文的妈妈给我耐心细致地讲解后,我犹如拔云见日一样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在磕磕绊绊的理解中,我实现了与古人的对话,心情格外高兴。从此,品评诗歌便成为了我阅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家喻户晓的晏殊写下的这句被称为“千古奇偶”的诗句,之所以被载入史册,是因为它那古诗中必有的对偶形式用得非同一般的绝妙。从另一个角度讲,不要去在意失意或者失败,也许成功与获得就与你近在咫尺。只要能准确理解得与失、成与败的含义,你就一定不会悲观失望、止步不前。  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著名诗人朱熹用酣畅的笔墨阐述了传承千年的治学方法。只有不断地学习与努力,各方面能力就会大幅度提高。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才能勇立朝头,才能不会被历史洪流所淹没。  ⑤诗歌的魅力无可阻挡,在无形的阅读与鉴赏的过程中,我仿佛每天都在与古人对话,每天都会神交知心朋友,诗歌也早已成为我的心灵之音。  ⑥品诗——乐在其中。  问题:  请从第②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②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

答案: 错别字:第②段中,“印入眼帘”应改为“映入眼帘”;第④段中,“勇立朝头”应改为“勇立潮头”。 病句:第②段中,“历经风霜...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请指出该作文的两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指导改进。

答案: 缺点:(1)本文的主题是品诗使人乐在其中,因此作文中使用了许多诗词,这从一定程度上已经体现了作为初中生的小作者较好的文学...
问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湖心亭看雪》原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后练习  一、背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2.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单元导语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生情况  八年级.48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答案: 手法: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感情: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