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人生下来得花很长的时间和艰苦的努力来学习“礼”。“礼”这个词的本义接近我们西方说的“神圣性的礼仪”(holyritual)或“神圣化的仪式”(sacred ceremooy)。孔子思想的特征便是使用“礼”的语言和意象作为媒介,在礼仪活动中来谈论道德习俗(mores)的整体,或者更确切地说,在礼仪活动中来谈论社会的真正传统与合理习俗的整体,孔子教导说,对于人类完善,尤其是属于人所特有的美德或力量而言,依“礼”而行的能力和克已复礼的意志乃是最基本的。因此,孔子在此做了两件事情:一是他唤起我们关注传统和习俗的整体,二是他又提醒我们,要通过一种比喻并透过神圣礼仪的意象来看清所有这一切。 孔子所说的精神的贵族也就是君子,就是那种为把社会规范(礼)和原生态的(raw)个人的存在熔铸在一起而辛勤劳作的“炼金术士”(alchemy),他们以这样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把原生态的个人转化成为实现人所特有的美德或力量的德性的存在…… ……在既经学习熟练的礼仪中,每一个人都按照一定的形式做他所应当做的事情。尽管我们谁也没有强制、通迫、命令,督促或“做”其他任何使之发生的事情,我的姿态却能够和谐地与你的姿态彼此协调。继而,其他参与者又会顺利地遵循我们的姿态。如果所有的人都“克已复礼”,那么,全部所需要的——紧扣字面的意义来说——就是在恰当礼仪情境中的一种最初的礼仪姿态,从那以后,一切都会依之而“发生”。舜(圣王)采取了什么行为?他只是“恭已正南面”而已。(《卫灵公第十五》第4章)现在,至少让我们详细考察一下神圣礼仪的这种富含启示的意象所强调的行为的鲜明特征…… ……孔子把以礼治国的君王与试图通过命令、威胁、苛政规定、惩罚和强迫等等来达到目的的统治者作了独特而鲜明的对照(《为政第二》第3章)。强迫的力量是明显的,可以触知的,而“礼”的广泛(而神圣)的力量的运作却是不可见的,不可触知的。“礼”通过自发的协调而起作用。这种自发的协调则植根于虔敬的尊严之中。在神圣礼仪中的完美,既是精神性的,又是审美的。 ——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
A.
依“礼”而行的能力
B.
克已复礼的意志
C.
严苛的法律命令
D.
他人的督促、强迫